卷八 果部·枣
气味
甘、辛、热、无毒。
主治
调和胃气。用干枣去核,缓火烤燥,研为末,加少量生姜末,开水送服。
反胃吐食。用大枣一枚去核,加斑蝥一个去头翅,一起煨熟,去斑蝥,空心服,开水送下。
伤寒病后,口干咽痛、喜唾。用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烂,加蜜做成丸仓,口含咽汁,甚效。
妇女脏燥(悲伤欲器,精神不正常)。用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合并后每取一两小煎服。此方名“大枣汤”,亦补脾气。
大便燥塞。有大枣一枚去核,加轻粉半钱入枣中,煨熟服,枣汤送下。
烦闷不眠。用大枣十四枚、葱白七根,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上气咳嗽。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倒入枣肉中渍尽酥,取枣收存。常含一枚,微微咽汁。
肺疽吐血。用红枣(连核烧存性)、面药煎(煅过),等分为还想。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耳聋鼻塞。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一起捣碎,棉裹塞耳鼻,一天一次,经一个多月,即可闻声音和辩香自。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
诸疮久溃。用枣膏三程式煎水频洗 。
心气痛。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在害心疼直到老。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