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灵枢·血络论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黄帝说: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经脉的情况。
岐伯曰:血络是也。
岐伯说:(奇邪侵入经脉之前,先留滞在络脉,引起络脉的瘀血,)这就是血络。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别本作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别本作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黄帝说:有时针刺血络放血会使病人昏倒其原因是什么?有时针刺放血其出血呈喷射状是为什么?有时针刺放出的血量少,且色黑质浊是为什么?有时血质清稀且其中一半像水液一样是为什么?有的拔针后局部肿起是为什么?有的无论出血量或多或少都出现面色苍白是为什么?有的拔针后面色不变但感觉心胸烦闷是为什么?有的虽然出血很多但病人没有任何不适是为什么?以上八种情况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岐伯说:经脉中气偏盛而血偏虚的,针刺络脉放血则脱气,气脱失会出现昏倒。经脉中气血俱盛而阴气较多的,血也流行滑疾,针刺络脉放血时血液就会喷射而出。阳气蓄积于络脉之内,停留已久而不能外泻,可导致血色黑暗而稠浊,所以血也就不会远射。刚刚饮过水而水渗入到血络中,尚未与血液完全混合,所以针刺放出的血中有水液夹杂。那些不是由于刚饮过水的,由于体内原本有水液,因为水液停留日久,则蓄积形成水肿病。阴气积聚在阳分,已经渗入到络脉,所以在刺络脉时血还没有流出而气先流出,所以使局部肿起。阴气和阳气刚刚相遇而尚未彼此协调,就针刺络脉放血使阴气、阳气同时外泻,就会阴气、阳气都虚,且表里失去联系,所以使面色无华而呈现苍白色。针刺络脉出血过多,虽面色不变而心胸烦闷,是因为针刺络脉而使经脉空虚,空虚之经脉连接五脏之阴,阴脱,因此心中烦闷。阴阳的邪气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症,邪气在内充溢于经脉,在外渗注于络脉,像这种情况,阴阳都是邪气有余,针刺放血时出血虽多一些,也不会感觉虚脱。
黄帝曰:相之奈何?
黄帝说:怎样来观察血络呢?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M1] ,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岐伯说:血脉中邪气亢盛的,血络大而坚硬、充盈于皮下而色红,上下没有固定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一样粗细,遇到这种情况,施用泻法针刺络脉放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施治时,切不可违背治疗的常规。如果不按常规要求,非但没有疗效,还会出现上述那些已见的不良症状。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
黄帝说:进针以后,往往有肌肉紧紧地裹住针身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岐伯说:这是由于体内热气作用于针体,使针体随之而热,针体热则导致肌肉与针粘附在一起,所以出现针在肌肉中坚固而不能转动。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