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灵枢·五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时有五禁,什么叫五禁呢?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岐伯回答说:五禁就是指凡是到禁日,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岐伯说:五夺是指在气血衰弱,元气大伤时不能用泻法针刺,以免更伤元气。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还有叫五过的。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岐伯说:五过就是指针刺补泻不要超过其常度,超常则为过。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应避免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岐伯说:病状与脉象相反的五种情况,叫做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岐伯说:清楚地了解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称为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黄帝说: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那些时日对那些部位不可针刺。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矇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岐伯说:天干应于人身,甲乙应头,所以适到甲日和乙日,不要刺头部,也不要用“发矇”的针法刺耳内(的听宫穴)。丙丁应肩、喉,逢到丙日和丁日,不要用“振埃”法刺肩、喉部的廉泉穴。戊己应手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不要用“去爪”法泻水。庚辛应于大腿和膝盖,每逢庚日和辛日,不能刺大腿和膝部的关节。壬癸应脚和小腿,每逢壬日和癸日,不能刺脚和小腿的穴位。这就是所说的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
黄帝问:什么叫五夺?
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岐伯说:形体肌肉瘦削,是一夺。大失血之后,是二夺。大汗出之后,是三夺。大泄之后,是为四夺。分娩之后流血过多及大量出血之后,是五夺。这五种大虚的病症都是元气大伤,不可再用泻法。
黄帝曰:何谓五逆?
黄帝问:什么叫五逆?
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岐伯说:热性病,脉应洪大而反见沉静;在出汗之后,脉应安静,而反见躁动的,是逆证之一。患泻下病,脉应沉静,而反见洪大之脉,是逆证之二。患痹病而长时不愈,肘、膝等处高起的肌肉破溃,身体发热,而脉搏出现偏绝(一手或两手难以摸到),是逆证之三。房事不节,致使形体消瘦,发热,面色苍白而枯晦不泽,或见大便下紫血块更加重了病情的,是为逆证之四。人有久发寒热,形体消瘦,脉见坚硬搏指的,是逆证之五。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