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制
中国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县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京军与地方军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地区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