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晁错论
古者,持国任事有四臣焉:杜患于未兆,弭菑于未形者,贤臣也;祸结而排之使安,难立而戡之使平者,功臣也;国安矣挈而错之危,世治矣汩而属之乱者,非愚臣即奸臣也。盖奸臣之不足者忠,愚臣之不足者知。忠、知不足而持国任事,祸之府也。
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可不谓愚乎?彼错者,为申、韩之学,锐气而寡恩,好谋而喜功之臣也。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锐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固以知宠之矣。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彼挟其君之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乃谓之愚。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东诸侯之势诚强矣。强而骄,骄而反,其理也。然而,束之而使无骄,御之而使无反者,岂固无术耶?而错之策曰:「削之。不削,皆且反也。削之,则反迟而祸大。」是错之术无他,趣之以速反而已。错之所谓祸小者,以吾朝削其地,而暮得其民故也。安有数十年拊循之民,一旦而遂不为之役也?吴王所发五十万之众者,皆其削郡之民也。连七国百万之师,西向而图危关中,乃曰祸小者,真愚也。
夫七国之王,独吴少尝军旅,为宿奸故恶。其六王皆骄夫孱稚,非有高材绝器、挟智任术,足以就大计者。其谋又非前缔而宿合之也。今一旦徜徉相视而起,皆吴实迫之,欲并以为东帝之资耳。当孝文之世,濞之不朝发于死子之隙,而反端着矣。贾谊固尝为之痛哭矣。然而孝文一切包匿,不究其奸,而以恩礼羁之。是以迄孝文之世三十余年,而濞无他变也。濞之反于孝景之三年,而其王吴者四十三稔矣。齿发固已就衰,而乡之勇决之气与夫骄悍之情、窥觊之奸,皆已沮释矣。今一旦奋然空国西向,计不反顾者,濞岂得已哉?有错之鞭趣其后以起之也。昔高帝之王濞者三郡,且南面而抚其国者四十余年。错之任事,一旦而削其二郡。楚、赵、诸齐,皆以暗隐微慝夺其封国之半。彼固知其地尽而要领随之,是以出于计之无聊为一决耳。向使景帝袭孝文之宽杀而恩礼有加焉,而错出于主父偃之策,使诸侯皆得以其封地分侯支庶,以弱其势,则濞亦何事乎白首称兵,冀所非望,而楚、赵、诸齐不安南面之乐而安甘为濞役也?
吴王反虏也,固天人之所共弃,未有不至于败灭者。然亦幸其未为晓兵者也,使其诚晓兵,则关东非汉有,而错之罪可胜戮哉?方濞之起也,其谋于宿将,则曰「必先取梁」;其谋于新将,则曰「必先据洛」。二策者,皆胜策也。而吴王昧于所用,故败亡随之。其曰必先取梁者,梁王,景帝之亲母弟,国大而强,北距泰山,西界高阳。今释梁不下,而兵遂西,则汉冲其膺,梁捣其吭,不战而成擒矣。此宿将以先取梁为功者,图全之策也,所谓以正合者也。洛阳阻山河之固,扼西兵之冲,积武库之械,丰敖仓之粟。今不疾据而徐行留攻,而汉骑腾入梁、楚之郊以蹙之,败可立待了。此新将以先据洛为功者,立奇之策也,所谓以奇胜者也。二策者,皆胜策也。虽反国之虏无所恃之,亦兵家之至数也。幸其当时无以双举而并施之以教之也。是以吴王用其攻梁,而不用其据洛,此所以亟败也。所谓双举而并施者,锐师卷甲以趣洛阳,重兵疾攻以覆梁都,虽无能入关,而山东举矣。知取梁而不知取洛,则汉兵得以东下;知据洛而不知取梁,则梁兵得以蹑后。使锐师据洛而重兵攻梁,洛已据,则汉兵不能即东。汉兵不东,则必举梁,梁举而山东定矣。幸其不出于此,乃屯聚而不分,以压梁壁。梁未及下,而亚夫之辈驰入荥阳而壁昌邑矣。求战不得,欲去不可,彷徨无所之而坐成擒。故曰:幸其未为晓兵者也。向使吴王两用其策,而又假田禄伯以偏师提之以趋武关,周兵长驱,遂历阳城之北,反虽不迟,而祸实大矣。呜呼!孰谓晁错非真愚者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