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弃儒学兵
吴起出生在战国初期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侍奉鲁君
鲁元公十七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元公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元公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此后,吴起的主公季孙氏因懈怠宾客被杀害,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
大破秦军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投靠魏文侯。魏武侯询问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认为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大约在魏文侯三十八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命他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魏文侯三十五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国相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西河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孔子的弟子、当时居于西河的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
魏武侯七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吴子》称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虽有夸大,但亦见其战功之卓著。
魏武侯九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直至灵丘。
变法强楚
约在魏武侯九年左右,吴起遭到王错的谗害,受到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
楚悼王得到吴起后,任命他为宛城守,防御韩、魏。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楚悼王二十一年,楚国出兵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楚军穿越梁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攻克黄城,楚、赵两国大败魏军。此时,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大胜利。
但是,吴起在变法中,曾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史称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还在出行巡视时遇到大臣屈宜臼的攻击。尽管吴起坚持变法,取得了成效,但他进行的种种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惨遭杀害
楚悼王二十一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处,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大叫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他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新即位的楚肃王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吴起便是其中之一。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古代的七十二位名将从祀武成王庙,其中包括吴起。同时,吴起还被追封爵位为广宗伯。在宋明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广名将传》等,亦将吴起列于其中。
- 推荐作品:
- 子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