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治兵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
武侯问:“用兵的策略中什么是首要的?”
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吴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
武侯又问:“这话怎么讲呢?”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吴起说:“‘四轻’就是所处地形便于驰马,马便于驾车,车便于载人,人便于战斗。了解地形的险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驰马。饲养适时,马就便于驾车。如果车轴上经常涂抹油类保持润滑,车就便于载人。如果能保持武器锋利,皑甲坚固,人就便于战斗。‘二重’就是进身战场就会得到重赏,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赏罚必信。确能做到这些,就掌握了胜利的主要条件。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
武侯问:“军队依靠什么取得胜利?”
起对曰:“以治为胜。”
吴起答:“依靠严格治军取得胜利。”
又问曰:“不在众寡?”
又问:“不在于兵力多少吗?”
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起答:“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无信用,鸣金时将士不知道停止进攻,擂鼓时不知道前进,即使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处?所谓治理好军队,就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前进后退有节制,左右移动听指挥,虽被隔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虽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军中上下之间同安乐、共患难,这样的军队就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会疲惫,无论统领指向哪里,谁也不能阻挡。这就叫父子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说:“一般用兵作战的原则,不要打乱前进和停止的节奏,不要耽误适时供给饮食;不要耗尽人马的体力。这三项是为了使军队保持充分的体力,能胜任上级付予的使命。使军队能胜任其上级付予的使命,就是治军的基础。如果军队前进和停止没有节奏;饮食不能适时供给,人马疲惫不堪却得不到休息,这些都能造成军队就不能胜任其上级所付予的使命,上级的命令就不能实施,驻守必然混乱,作战必定失败。”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子说:“凡两军交战的场所,都是流血牺牲的地方。如果抱着必死的决心就会闯出一条生路,侥幸偷生就会遭到灭亡。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使部队就像坐在漏船上,伏卧在燃烧的房舍之下,必须马上采取行动进攻。‘因为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即使机智的人,也来不及去周密谋划,勇敢的人也来不及去振奋军威,只能当机立断,奋力拼搏,以这种状态去迎战敌人,就能取得胜利。因此说,用兵的害处,犹豫最大,全军失利,多半产生于迟疑。”
吴子曰:“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吴子说:“士卒在战斗中往往死于没有技能,败于不熟悉战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训练。一个人学会战斗本领了,可以教会十个人。十个人学会,就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了,就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可以教会全军。‘在战法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在阵法上,’圆阵变方阵,坐降变立阵,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向前变向后,分散变集结,集始变分散。各种变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这些都是将领应该他的事情。”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样,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辩,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吴子说:“教战的法则,身体矮的拿矛栽,身体高的用弓努,强壮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体弱的担任饲养,聪明的出谋划策同乡同里的编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联保。‘军队行动的信号:’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两通鼓,练习列阵。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装待发。打五通鼓,站队整列。鼓声齐鸣,然后举旗‘指挥军队行动’。”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武侯问道:“军队前进、停止,有一定的原则吗?”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吴起答:“不要在‘天灶’扎营,不要在‘龙头’上驻兵。所谓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顶端。军队指挥,必须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高处指挥,军队在其指挥下行动。临战时,还要观察风向,顺风时就呼噪乘势进击,逆风时就坚阵固守,等待变化。”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
武侯问:“驯养军马,有什么方法呢?”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烧)[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吴起答:“军马,饲养处所要安适,水草要喂得适当,饥饱要有节制。冬天要保持马厩的温暖,夏天要注意马棚的凉爽。经常剪刷鬃毛。细心铲蹄钉掌,让它熟悉各种声音和颜色,使其不致惊骇。练习奔驰追逐,熟悉前进、停止的动作,做到人马相亲,然后才能使用。挽马和乘马的装具,如马鞍、笼头、嚼子、缰‘绳等物,必使其完整坚固。凡马匹不是伤于使用完了时,就是伤于使用开始时。不伤于过饥,就伤于过饱。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时,就须使乘马与步行交替进行。宁可人疲劳些,不要使马太劳累。要经常保持马有余力,以防敌之袭击。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无敌。”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