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晋文公即位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宋国。文公率领齐、秦两国的军队征伐曹、卫两国,以解救宋都之围。宋国派门尹班到晋国告急,晋文公对大夫们说:“宋国来告急,如果丢下不管,宋国就会与我国断交。如果请求楚国退兵解围,楚国肯定不回答应。我想攻打楚国,齐、秦两国又不愿意,你看应该怎么办呢?”先轸说:“不如让齐、秦两国都去怨恨楚国。”文公说:“那行吗?”先轸回答说:“让宋国舍弃我国,而去向齐国和秦国送财物,通过齐、秦去请求楚国退兵。我国将获得的曹、卫二国土地赐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国和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秦两国请求不成,必然因此而怨恨楚国,然后我国再叫齐、秦两国参战,两国就不会不愿意了。”晋文公听了很高兴,因此将曹、卫两国的田地赐给了宋国。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楚国的令尹子玉派宛春来传话,说:“请你们恢复卫侯的君位,把土地退还曹国,我们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犯发怒说:“子玉真无礼啊!晋君只得到一项好处,而子玉却得到两项好处,一定要攻打他。”先轸说:“你应该答应他的请求。我们不答应曹、卫两国的请求,等于不允许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宋国投降了楚国,楚国的兵力不就更强大了吗?这样,楚国一句话对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我们一句话却招致了三个国家的怨恨。怨恨已经多了,战争难以打下去。不如私下允许恢复曹、卫两国,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之后再作打算。”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
子玉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转而追逐晋军。楚军摆开战阵之后,晋文公下令退却三十里,军吏请求说:“作为国君却避开敌国的臣子,是一种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劳,必然战败,我军为什么要撤退呢?”子犯说:“你们都忘记了以前晋文公在流亡楚国时所作的诺言了吗?我狐偃听说过,用兵作战,理直才会气壮,理曲士气就会低落。我们尚未报答以前楚国对晋文公的恩惠,而来救宋国,这是我方理曲而楚国理直,楚军士气就旺盛,不可认为他们已经疲劳不堪。如果我方做到以国君避开臣子,而楚军还不撤退,那对方也就理曲了。”于是晋军就撤退九十里,避开楚军。楚军将士都主张停止战事,子玉不肯。到了城濮,果然发生了战争,结果楚军被打得大败。君子评论说:“这是善于以德义来进行勉励。”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