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世系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十三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游学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
他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荀子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别史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荀子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