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由于隋朝末年统治者滥用民力,国力亏虚,突厥乘机威胁中原,直到唐初的李渊,也不得不屈从于突厥。唐太宗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自然要彻底雪耻,他决心消灭西突厥割据势力,统一西域并发展与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交往,为此必须了解西域一带的地理、人情。
13岁时,玄奘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此遁入空门。当时社会的佛学氛围浓厚,玄奘天资聪颖,很快就脱颖而出。后来,玄奘修行的净土寺因战乱而不再适合修行,玄奘只好离开洛阳四处游历,先后到成都、长安、扬州、苏州等地,遍访名师,最后又到长安问师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当时,玄奘的佛学修养已经非常深厚,令长安的高僧刮目相看,人们都称他为佛门千里驹。
然而,随着学业的长进,玄奘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疑惑又并非国内佛典和大师所能解决,于是他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经学法。
唐太宗贞观元年,迟迟等不到朝廷批文的玄奘决定只身到印度求取真经。他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求经之旅。一路上,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多次陷入绝境,最终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留学5年,之后又周游印度。当地的僧人十分敬仰他的人品学识,戒日王还专门为他召开了辩法大会,他的名气因此越来越大。人们都希望他留在印度,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了国。
贞观十七年春,玄奘谢绝了印度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回国。两年后,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历时19年,行程5万里,是一次伟大的旅行。
回到长安后,玄奘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召见了他,对他的才学十分赏识,命令宰相房玄龄选取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唐太宗还敦促他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于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贞观二十年问世了。
- 推荐作品:
- 经
- 仪礼
- 尔雅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