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争
《战国策》是一部汇编文集,原文章的作者已不可考,清代牟廷相最早提出《战国策》作于蒯通,20世纪30年代,罗根泽也提出类似观点,还有人认为由《蒯子》 和《主父偃》拼合而成。而中书六号《国策》等,是各种抄藏本的题名不同;刘向编录《战国策》时,依据的蓝本,特别是国别者八篇,蒯通的论战国权变的八十一首。但这些说法都缺少确凿证据,仍然只是一种推测。因为《战国策》文体不一、内容重复冗杂,不仅不像是单人创作,甚至不像是有组织的集体创作。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战国策》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如李叔毅指出《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研讨扭转危局之术的人所搜集的学习资料。何晋也认为,《战国策》是好些批零散的材料……编著这些材料的人,大部分是学习揣摩游说辞令的游说之士。或者说,《战国策》是战国纵横家演讲稿或学纵横者所著的可能性最大。
全书在刘向之前的编辑和整理应包括私人和官方两个层面。私人整理可能是游士群体进行的。官方层面应该分为诸侯王和中央政府两个层级,地方诸侯王中以淮南王刘安与《战国策》关系最为密切,刘向所见《修书》即出自淮南地区。汉武帝对战国故事的分类抄录,也为刘向编校工作奠定了基础。
《战国策》成书年代同样难以考证,可能在秦统一以后,还有人认为成书于汉初,因为书中于秦之秽事,不甚避讳。《秦策》详记吕不韦立子楚事,《楚策四》更言嫪毐乱秦事。皆秦人所忌讳者,则其著作时期当在汉初矣。换言之,《战国策》中一些史实乖违的故事,无论是游士练习之作还是出于后人揣拟,它们被收入《战国策》中都体现了编辑者并不熟知相关史实,这也从侧面表明战国故事编辑、整理的时间不会太早。还有一个侧面证据是成书于汉初的《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存在交叠性。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