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喜派栗腹用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壮年,可以进攻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进攻赵国的事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燕王间:“我用一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间:“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左右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国很快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派栗腹用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用三十万军队攻打代地。赵国派廉颇用八万军队在郝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军队在代地迎击庆秦,燕国人诐打得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燕王用书信一再向乐闻谢罪,说:“寡人无才,没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弃国而去,寡人不贤明已经再清楚不过了。请允许我改正原来的那种想法,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意思,您再做出评价。常言道:‘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轻易产生怨恨。’您同先壬的关系是世人所明知的。寡人希望在我有错误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想让您张扬我灼罪过;希望在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想让您张扬我的罪过。况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表明您的怨恨,抛弃寡人,寡人有罪过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谚语说:‘忠厚的人不靠损害别人使自己得科好处,仁义的人不靠危害别人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邪恶的,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人有掩饰寡人的邪恶、挽救寡人的过失的,难道不是您内心所希望的吗?您受到先王的看重得到官位,已经成就高贵的声名,却轻视寡人以求心头之快,那么掩饰邪恶、挽救过失的愿望,在您这里恐怕难以满足了。再说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别人行为有了过失,我反而给以恩惠,加以任用。观在寡人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忠厚的牵累,因此寡人认为您选择的做法,没有可取之处;国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一样,是为了聚拢好事掩饰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寡人的怨恨、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尽了忠厚者的本分。“寡人虽然无才,但还不像殷纣王那样昏愤;您虽然很不得意,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然而您竟不在国内掩饰寡人的过失,却跑到围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足以有损予您的高尚,别人会瞧不起您的行为,不是这样吗?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符,寡人即使承担恶名,也不难接受。本来想表明寡人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来想张扬寡人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这样做一举两失。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更何况伤害别人也损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寡人无才,牵累到往事的美好。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罢黜当作牵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没有被忘记;不把离开国家作为信念,所以远近的人们没有非议他的。如今寡人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寡人的人却走遍天下。常言道:‘由衷的话语不加修饰,正当的议论不牵累不相干的事,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随便抛弃以前的成就。’抛弃大的功业的,是因为他停止了努力;轻率地拒绝丰厚好处的,是因为他产生了怨恨。停止努力抛弃功业,心怀怨恨而牵累其它事情,这种事应该发生在被疏远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现在您的身上。观在在寡人没有罪过的时候,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怨,追念先王,重新来教导寡人。我考虑您的想法,认为我包藏报复的心理,促成你的过失,不顾及先生的恩德,张扬你的丑事,这样就使寡人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是您心里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寡人的怨法,恭敬地以书信的方式转告给您。”
乐间、乐乘怨不用其计,二人卒留赵,不报。
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报燕王。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