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二十四
  卢辩
  卢辩字景宣,是范阳涿地人。  世代治儒学。  其父卢靖,曾任太常丞。  卢辩少年时爱好学习,博通经书,被推举为秀才,任太学博士。  他认为《大戴礼记》尚未有人加以注解训诂,于是注解《大戴礼记》。  他的兄长景裕是当时的大儒,对卢辩说:“从前侍中注解《小戴礼记》,如今你注解《大戴礼记》,差不多可以继承前贤了。”魏孝武帝西入函谷关时,事情很突然,卢辩来不及回家,骑了一匹马随从皇帝。  有人问他:“同家人告别没有?”卢辩答道:“为官之道,应以大义斩断私情,又有什么值得告别的。”孝武帝到达长安,任命卢辩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任著作。  由于卢辩通晓儒家学术,太祖很尊重他,每有朝廷大事,常召他商议。  赵青雀作乱时,魏太子出居渭水之北。  当时卢辩随从太子,也没有同家人告别。  卢辩遇事果敢决断,每每如此。  随即任太常卿、太子少傅。  魏太子与诸王都拜他为师,听他讲授学业。  晋爵范阳公,转任少师。  自从魏末动乱,魏孝武帝西迁,朝中的典章礼仪,都已湮没废弃。  卢辩根据当时情况而制定出适宜办法,一一合乎法度。  卢辩善于记忆,性格颖悟,能决断大事。  凡他所创制的法度,人们不会怀疑。  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仆射。  世宗登基后,升任大将军。  皇帝曾与诸公爵光临卢辩的宅第,儒者以此为荣。  出任宜州刺史。  逝世后配祭太祖庙庭。  儿子卢慎。  当初,太祖想推行《周官》,命令苏绰专门负责这件事。  不久苏绰去世,又命令卢辩完成这件工作。  于是依照《周礼》建立六官,设置公、卿、大夫、士,并且编排朝廷礼仪及车服器用的次序,大多依照古代礼制,革除汉、魏的成法。  这些措施都一齐施行。  在这里转录卢辩所述六官。  即: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  史籍虽一一记载,而有关文章却多不转录。  卢辩所述六官,太祖从魏恭帝三年(556)下令推行。  从此以后,每代均有增减。  宣帝继位以后,行事不依古制,官员的品秩随意更动。  例如初置四辅官,六府诸司又设置中大夫,以及御正、内史增设上大夫等,在外史有所记载。  其余的官职则朝设夕改,无法详细记录。  当时虽然推行《周礼》,但内外众多职位,又兼用秦、汉时官名。  如今大概举其名号及等级,附于后面。  纪传之内仍有其他官职而于此不载者,当为史籍的缺漏。  柱国大将军,大将军。  骠骑、车骑等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牧。  骠骑、车骑等将军,左、右光禄大夫,户三万以上州刺史。  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中军、镇军、抚军等将军,左、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户二万以上州刺史,京兆尹。  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将军,前、后将军,左、右将军,左、右银青光禄大夫,帅都督,户一万以上州刺史,柱国大将军府长史、司马、司录。  冠军、辅国等将军,太中、中散等大夫,都督,户五千以上州刺史,户一万五千以上郡守。  镇远、建忠等将军,谏议、诚议等大夫,别将,开府长史、司马、司录,户五千以上州刺史,户一万以下郡守,大呼药。  中坚、宁朔等将军,左、右中郎将,仪同府、正八品长史,司马,司录,户五千以上郡守,小呼药。  宁远、扬烈等将军,左、右员外常侍,统军,骠骑车骑府、八品州长史,司马,司录,柱国大将军府中郎掾属,户一千以上郡守,长安、万年县令。  伏波、轻车等将军,奉车、奉骑等都尉,四征中镇抚军府、正七品州长史,司马,司录,开府府中郎掾属,户一千以下郡守,户七千以上县令,正八品州呼药。  宣威、明威等将军,武贲、冗从等给事,仪同府中郎掾属,柱国大将军府列曹参军,四平前后左右将军府、七品州长史,司马,司录,正八品州别驾,户四千以上县令,八品州呼药。  襄威、厉威将军,给事中,奉朝请,军主,开府府列曹参军,冠军府、辅国府及正六品州长史,司马,司录,正七品州别驾,正八品州治中,七品郡丞,户二千以上县令,正七品州呼药。  威烈、讨寇将军,左、右员外侍郎,幢主,仪同府、正八品州列曹参军,柱国府参军,镇远、建忠、中坚、宁朔等府长史、司马,正六品州别驾,正七品州治中,正六品郡丞,户五百以上县令,七品州呼药。  荡寇、荡难将军,武骑常侍、侍郎,开府府参军,骠骑、车骑等府及八品州列曹参军,宁远、扬烈、伏波、轻车等府长史,正六品州治中,六品郡丞,户五百以下县令,戍主,正六品州呼药。  殄寇、殄难将军,强弩、积弩司马,四征中镇抚军府、正七品州列曹参军,正五品郡丞。  扫寇、扫难将军,武骑、武威司马,四平前后左右府、七品州列曹参军,戍副,五品郡丞。  旷野、横野将军,殿中、员外二司马,冠军、辅国等府及正六品州列曹参军。  以上十八节,其流品顺次为正九品、九品直至正一品、一品。  武威、武牙将军,淮海、山林二都尉,镇远、建忠、中坚、宁朔、宁远、扬烈、伏波、轻车等府列曹参军。  周朝制度:凡封郡县五等爵者,皆加开国衔;凡任命为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者,同时加授使持节、大都督衔;其中开府又加授骠骑大将军、侍中衔;仪同又加授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衔;凡任命为总管刺史者,加授使持节、诸军事衔。  以此为常例。  大象元年(579),诏令总管、刺史及统兵者加持节衔,其余全部取消。  建德四年(575),增设上柱国大将军,改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