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五十一
○李乂 薛登 韦凑 从子虚心 虚舟
李乂,原名尚真,赵州房子人。少年时期与其兄长尚一、尚贞都因为善做文章而闻名,考取进士。景龙年中(707),多次升为中书舍人。当时逢中宗派遣使节到江南各地分路赎生,用国家的物品充值。李 乂上书劝谏。
韩思复 曾孙佽
李乂主持起草国家的法规章程和皇帝的诏书命令多年。景云元年(710),李乂升为吏部侍郎,与宋王景、卢从愿共同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选拔官吏排列顺序公平得当,在当时甚得世人称道。李 乂不久转为黄门侍郎。当时睿宗诏令建造金仙、玉真二观,李乂多次上表劝谏,睿宗往往优先采纳他的意见。开元初年(713),皇上特别诏令李 乂与中书侍郎苏廷页纂集起居注,选录那些上等的谋略和美好的言论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制度,另外编写上奏给皇上。李乂在门下,经常纠正朝政缺失。开元初年(713),姚崇任紫微令,推荐李 乂为紫微侍郎。姚崇对外称举荐贤才,实质上是引为自己位下,辞去李乂的纠驳权力。李乂不久任刑部尚书。李乂很有学识,朝廷称他有任宰相的希望,不巧这时病死。兄长尚一,任清源尉,早死;兄长尚贞,做官至博州刺史。兄弟共为一集,名为《李氏花萼集》,总共二十卷。
张廷珪 王 求礼 辛替否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