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五十一
○李乂 薛登 韦凑 从子虚心 虚舟
李乂,原名尚真,赵州房子人。少年时期与其兄长尚一、尚贞都因为善做文章而闻名,考取进士。景龙年中(707),多次升为中书舍人。当时逢中宗派遣使节到江南各地分路赎生,用国家的物品充值。李 乂上书劝谏。
韩思复 曾孙佽
李乂主持起草国家的法规章程和皇帝的诏书命令多年。景云元年(710),李乂升为吏部侍郎,与宋王景、卢从愿共同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选拔官吏排列顺序公平得当,在当时甚得世人称道。李 乂不久转为黄门侍郎。当时睿宗诏令建造金仙、玉真二观,李乂多次上表劝谏,睿宗往往优先采纳他的意见。开元初年(713),皇上特别诏令李 乂与中书侍郎苏廷页纂集起居注,选录那些上等的谋略和美好的言论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制度,另外编写上奏给皇上。李乂在门下,经常纠正朝政缺失。开元初年(713),姚崇任紫微令,推荐李 乂为紫微侍郎。姚崇对外称举荐贤才,实质上是引为自己位下,辞去李乂的纠驳权力。李乂不久任刑部尚书。李乂很有学识,朝廷称他有任宰相的希望,不巧这时病死。兄长尚一,任清源尉,早死;兄长尚贞,做官至博州刺史。兄弟共为一集,名为《李氏花萼集》,总共二十卷。
张廷珪 王 求礼 辛替否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