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十三
侯益(子仁矩 仁宝 孙延广) 张从恩 扈彦珂 薛怀让 赵赞 李继勋 药元福 赵晁(子延溥)
李继勋是大名元城人。周太祖领兵时,选用在军中。广顺初年(951),补任禁军列校,历升至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兼任永州防御使。显德初年,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任昭武军节度。一年多后,改为兼任曹州节度。
侯益,汾州平遥人。祖父以农为业。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从庄宗攻大名,先登,擒军校,擢为马前直副兵马使。征刘守光,先登,迁军使。破洺州,为机石伤足,庄宗亲以药傅其疮。及愈,改护卫指挥使。梁小将李立、李建以骁勇闻,军中惮之。会庄宗与梁人战河上,益挺身出斗,擒其二将,迁马前直指挥使。庄宗入汴,为本直副都校。从明宗讨赵在礼于邺。会诸军推戴明宗,益脱身归洛,庄宗抚其背出涕。
世宗亲自征伐淮地,令李继勋领兵驻屯寿州城南,建造洞屋、云梯,用来攻城。李继勋守御懈怠,被敌人打败,死了数万人,云梯、洞屋都被焚烧。世宗召他回朝,出京任河阳三城节度。议者认为不合谴责将帅的意义。世宗再次到寿春回来后,贬任继勋为右武卫大将军,又因为他的掌书记陈南金辅佐无方,一并黜贬。
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改本直左厢都校。天成初,朱守殷据夷门叛,益率所部斩关先入。转左右马前从马直都校、领潘州刺史。王都据定州叛,益从王晏球攻讨。会契丹来援,益逆击之,破其众唐河北,克其城,授宁州刺史。入为羽林军五十指挥都校、领费州刺史。
显德四年(957)冬天,又跟从世宗南征,到驻扎在迎銮时,命继勋率领黑龙船三十艘在江口滩,打败数百吴兵,俘获战船二艘,因战功升任左领军卫上将军。七月,改任右羽林统军。显德六年春天,世宗到沧州,任命继勋为战..左厢都部署,前任泽州刺史刘洪任他的副手,不久任权知邢州。恭帝即皇帝位,授任继勋为安国军节度,加官检校太傅。
时夏帅李仁福卒,子彝超擅命自立,以邀节铖,命益帅师讨之。明宗不豫,遽追还。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太祖平定泽、潞二州,继勋到行营朝见皇帝,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这年秋天,率领军队进入河东,火烧平遥县城,俘敌很多。建隆二年(961)冬天,又打败并军千余人,斩首百余人,俘获其辽州刺史傅延彦及其弟弟延勋献给朝廷。
应顺初,潞王举兵凤翔,以益为西面行营都虞侯。益知军情必变,称疾不奉诏,执政怒,出为商州刺史。蜀军寇金州,益率镇兵袭击,大破这。诏赐袭衣、名马,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乾德二年(964),诏令继勋与康延沼、尹训率领步骑万余人进攻辽州,太原将领郝贵超领兵来援,在城下决战,继勋大败敌军。州将杜延韬危急,与拱卫都指挥使冀进、兵马都监供奉官侯美带领部下三千人降附于继勋。立即派遣内供奉官都知慕容延忠到朝廷奏告,诏令褒奖他们。不久,并州人引诱契丹步兵骑兵共六万人来攻取辽州,再次派遣李继勋与罗彦瑰、郭进、曹彬等人率领六万军队前去抵抗,大败契丹军及太原军于城下。乾德五年,加任同平章事。
晋初,召为奉国都校、领光州防御使。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曰:"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以益为西面得营副都部署,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从宾乘马入水溺死。筑京观,刻石纪功,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充邺都行营都虞候。会延光以城降,移镇潞州。
开宝初年,准备征伐河东,任命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在涡河大败并州部队。开宝二年,太祖亲自征伐河东,任命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皇帝到了城下,分军队为四面,继勋统领南面。开宝三年,李继勋移职镇守大名。太平兴国初年(976),加兼侍中。不久因病请求回到洛阳,太祖同意他的请求,赐给他钱千万、白金万两。这年秋天,上表请求退休,太祖授任他为太子太师职退休,朝会时可以站在中书门下班。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中书令。
天福四年,晋祖追念虎牢之功,迁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遣中使谓益曰:"朕思卿前年七月九日大立战功,故复以此月此日徙卿镇彭门,领相印。"仍赐门戟,改乡里为将相乡勋贤里,九月,徐州大火,益出金、粟振之。
继勋历任藩镇,所到地方没有善政,但是以质朴耿直著称。信仰佛教。与太祖是旧交,所以受到特别宠遇。
明年,徙镇秦州,充西面都部署。阶州义军校王君怀苦其刺史暴虐,率众数千投蜀,请为先锋下秦、成诸州。益闻之惧,请援于朝;又潜遗书于蜀将,以达诚意。少帝闻之,疑为边患,议徙于内地。会蒲帅安审琦移镇许下,以益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
继勋的儿子守恩官至如京使,守元官至北作坊使,守徽任崇仪副使。
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
继勋的弟弟继亻屋,也很勇武,后周显德末年,补任内殿直。宋初,多次任军职。开宝年间,任步军副都军头。太平兴国三年,升任内仆马步军副都军头。因罪改任右卫率府率。太平兴国六年,加任本卫将军、兼任州刺史。历升至龙卫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
汉祖即位,加兼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掌枢密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惲厚遗之。崇惲本秦州押衙,益故吏也。及何重建为帅遣崇惲奉表以阶、秦归蜀,授刺史,故昶遣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昶令重建率川兵数万出大散关以应之。汉祖知其事,遣客省使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景崇至京兆,合岐、雍、邠、泾之师以破蜀军。益惧,即谋入朝。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