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一百五十七
余端礼 李璧 丘 倪思 宇文绍节 李蘩
李壁,字季章,眉州丹眣人。他父亲李焘,为典国史。李壁少年时就很颖悟杰出,每天背诵一万多字,文辞精当广博,周必大看见他的文章,惊奇地说“:这是被贬下的仙人啊。”孝宗曾问李焘“:你的儿子们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李壁因父亲的恩荫任职,后来考中进士。被特旨召试后,李壁为秘书正字。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宁宗即位后,李壁被转为著作佐郎兼刑部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当时韩..胄专权,建议恢复失地,宰相陈自强请求让韩..胄为平章国事,于是召李壁草拟诏书,和礼部尚书萧达讨论典礼,命令韩..胄三日一上朝,地位在丞相之上。
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
李壁受命出使金国,走到扬州,忠义人朱裕借助宋军袭击涟水,金人十分气愤,李壁请求杀死朱裕,皇上下诏允许。李壁到燕地后,对金人讲明情况,披肝露胆,金人对宋的疑虑顿时除去。李壁回来后,韩..胄正专心一意用兵,李壁说:“进取的关键,应该是慎重发兵并一定要达到目的,不要轻率出兵以至随便停止。”不久,陈景俊出使金国回来,十分支持用兵,钱象祖因为阻止兴兵触怒了韩..胄而获罪被贬,李壁论述襄阳形势,认为是腹心之患,想等敌人先出兵,然后我军应战,韩..胄不高兴,于是在四川、荆、淮设宣抚并且出兵。
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詟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汉武乘匈奴之困,亲行边陲,威震朔方,而漠南无王庭者,詟其气而服之,所谓先声而后实也。越谋吴则不然,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教习之士益精,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所谓先实而后声也。今日之事异于汉而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
李壁估计自己无力挽回出兵的局面,就上奏说:“自从秦桧首倡和议以来,臣下不再讲父兄百世之仇。如今朝廷对国事的计谋还没定,士气颓丧,如果士气低落,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臣私下认为应该立即贬责秦桧,向天下表明要报仇雪耻的志向,那么朝纲确立而有关国家的计谋明确,流俗改变而人心归一,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把陷于金国的百姓从残虐中拯救出来,洗去祖宗的宿愤。这些都在今日施行,不难啊。”他的奏书被采纳,秦桧被追削王爵。议论的人认为李壁不论奏秦桧目无君主而只指责他主张和议,他的话虽然公道,只不过是迎合韩..胄用兵的私意而已。
古之投机者有四:有投隙之机,有捣虚之机,有乘乱之机,有承弊之机。因其内衅而击之,若匈奴困于三国之攻而宣帝出师,此投隙之机也。因其外患而伐之,若夫差牵于黄池之役而越兵入吴,此捣虚之机也。敌国不道,因其离而举之,若晋之降孙皓,此乘乱之机也。敌人势穷,蹑其后而蹙之,若高祖之追项羽,此乘弊之机也。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惟所欲为,无不如志。
当初,韩..胄召用叶适直学士院,草拟出兵诏书,叶适不答应,他就把此事托付给李壁,李壁因此升为权礼部尚书。韩..胄兵败后,才发现自己是被苏师旦所害,一个晚上,他招李壁饮酒,正在兴头上,谈到苏师旦,李壁稍稍指出了他的过错,探得了韩..胄对苏师旦的态度,于是就明确地说:“苏师旦仗势揽权,使您受到毁谤,不贬逐他,不足以谢天下。”苏师旦被贬官。李壁又说:“郭倬、李汝翼犯有败军误国之罪,应该杀他们来向淮河流域的百姓谢罪。”李壁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上喜曰:"卿可谓通事体矣。"后以荐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转太常少卿。
金国派使臣来,稍微表示想议和,丘宗山报告给朝廷,李壁给丘宗山写信,让他派一个小使臣给金兵元帅送信表示愿意议和,金兵元帅回信表示要交出用兵的首谋韩..胄,才能议和,韩..胄大怒,不再考虑议和。李壁说“:张浚以讨贼复仇为己任,隆兴初年,因各种条件不具备,也采取权宜之计,与金国议和。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也难以始终采取一个策略。”韩..胄不听,用张岩代替丘宗山,李壁力争,说丘宗山一向有威望,韩..胄生气地说“:难道现在天下只有一个丘宗山吗?”
诏以来岁祈谷上帝,仲春躬耕籍田,令礼官讨论明道故事。端礼言:"祈谷之制,合祭天地于圜丘,前期享于太庙,视冬至郊祀之仪,此国朝故事也。若乃明道之制,则以宫中火后考室落成,故于太安殿恭谢天地,此特一时谢灾之事耳。今欲祈谷而耕籍,必合祭天地于圜丘,必前期朝享于景灵宫、太庙可也。欲如明道之制,行于殿庭不可。"诏太常、礼部集议。中书有可以义起者,端礼曰:"礼固有可义起,至于大体,则不可易。古者郊而后耕,以其于郊,故谓之郊,犹祀于明堂,故谓之明堂。如明道谢灾之制,则与祈谷异。今以郊而施之殿庭,亦将以明堂而施之坛壝乎?礼之失自端礼始,端礼死不敢奉诏。"上为之止。
吴曦叛宋,占据蜀地称王。杨巨源、安丙杀了他。事情传到朝廷,李壁建议应该用重臣为宣抚,他推荐制置使杨辅为宣抚使,让安丙辅助杨辅。安丙杀杨巨源,杨辅恐怕有变乱,写信推举刘甲代替自己,韩..胄怀疑杨辅怕事躲避,李壁说“:孝宗听说吴瞞病了,立即下诏由汪应辰权宣抚使职事,蜀地赖以安定,这是先例。”于是任命刘甲为权宣抚使。
权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立,召见,言:"天子之孝不与庶人同。今陛下之孝于寿皇,当如舜之于尧,行其道可也,武之于文,继其志、述其事可也。凡寿皇睿谋圣训,仁政善教,所尝施于天下者,愿与二三大臣朝夕讲求而力行之,则足以尽事亲之孝矣。"授集英殿修撰、知赣州,还为吏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讲,以焕章阁直学士知建康府。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
方信孺出使金国回来,说金人想让宋把韩..胄交给金国,故此韩..胄更愤恨,用兵的想法更坚定。李壁正和他共掌政,有人劝李壁赶快辞官,不要和韩..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唉,国家受到危害了,我离开谁来为国家谋划?”恰好礼部侍郎史弥远谋划杀韩..胄,用密旨告诉李壁和钱象祖,钱象祖想奏明皇上,李壁说此事如果滞留恐怕会泄露出去,韩..胄终于被杀,李壁兼任知枢密院事。御史叶时论奏李壁反复无常,李壁被降官三级,贬居到抚州。后来辅臣说杀韩..胄的事,李壁实际事先知道,于是就下令允许他自便。李壁恢复官职为提举洞霄宫,后来,又因御史上奏被降官三级,罢去提举洞霄宫的官职。
兴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
过了四年,李壁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遂宁知府,还没到任,溃兵张福进入益昌,杀有功的人,剽掠阆、果,到遂宁,李壁传信慰抚张福,张福等读后流了泪,约定放下武器投降。恰好官军向溃兵挑战,溃兵愤怒,把全城都烧了,他们看着府衙说:“李公早晚就来居住,这里不要毁坏。”李壁急忙给大将张威送信,让他调嘉定、黎、雅的寨丁、牌手来会战,张威夜间派人来敲门,来人说:“敌人的堡垒坚不可破,将要选勇士,登梯而上,用火攻击敌人。”李壁说:“应该慎重,这样一定会死很多士卒,何不先截断敌人的水源和粮道,使敌人无吃无喝,敌人也就自取灭亡了。”就传给来人长围法,张威用李壁的计谋平定了溃兵。
上以疾不朝重华宫,孝宗崩,又不能发丧,人情恟然。端礼谓宰相留正曰:"公独不见唐肃宗朝群臣发哀太极殿故事乎?宜请太皇太后代行祭之礼。"于是宰执以请于太皇太后,留正惧,入临重华宫,仆地致仕而去。
不久李壁因病任宫观职事。嘉定十五年(1222)六月去世,升为资政殿学士辞官,谥号“文懿”。
太皇太后垂帘,策皇子嘉王即皇帝位,王流涕逊避。端礼奏:"太上违豫,大丧乏主,安危之机在于呼吸,太皇太后非为陛下计,乃为太上皇帝计,为宗社计。今坚持退让,不思国家之大计,是守匹夫之小节而昧天子之大孝也。"宁宗(缺)然收泪,不得已,侧身就御坐之半。端礼与汝愚再拜固请,宁宗乃正御坐,退行禫祭礼。
李壁嗜学如饥似渴,各家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熟悉。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中兴战功录》三卷、《中兴奏议》若干卷、内外制二十卷、《援毫录》八十卷、《临汝闲书》一百五十卷。李壁父子和他弟弟李直土都因文学知名,蜀人把他们比作三苏。
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及韩侂胄以传道之劳,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李蘩拿出义仓的粮食贱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把钱借贷给下户,又许老百姓用茅杆换米,做成粥和丝绵衣服,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发生饥荒,邛、蜀、彭、汉、成都的盗贼纷纷起来作乱,只有绵州是安定的。李蘩为永康军知军,转到利州任职,担任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灾荒年头,李蘩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免除租赋,救活了一百七十万人。李蘩为兴元府知府、利州东路安抚使。
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上书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除从官中书不知,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进左丞相。
汉中常年发生饥荒,剑外和籴在这个地区的特别多,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老百姓所以饥饿的原因,是和籴害的呀。”她流了很多泪。李蘩对她的话很感慨,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籴,老百姓非常欢喜。李蘩调任为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升任为郎中。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称疾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居顷之,判潭州,移庆元,复帅潭。薨,授少保、郇国公致仕,赠太傅,谥忠肃。子嵘,工部尚书。
淳熙三年(1176),朝中大臣上奏:“四川每年买军粮,名为和籴,实际是科籴,成了老百姓固定的负担。”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计算一下上奏给朝廷,李蘩上奏说:“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官府买粮的价钱算,一年大约用钱一百万缗,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能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价格的贵贱要看年景,不使老百姓吃亏,粮食调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就会军队兴盛,老百姓不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对百姓有利的十一件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疏有十三次,而皇上下诏书给他提问题,让他回答有八次,最后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籴,才知道有生存的欢乐。恰好是个大丰年,米价顿时贱下来,老百姓认为这是三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梁、洋一带的百姓画李蘩的像祭祀他。
李璧字季章,眉之丹棱人。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璧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
范成大由驿站传达上疏说“:关外麦子成熟,产量是平时的一倍,确实是因为罢去了和籴,民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才全力进行农业生产。”孝宗看到后说“:免去和籴才一年,田野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好景象,我也就知道了民力不能过分困乏。”朝廷提拔李蘩为太府少卿。范成大被皇上召见,孝宗首先问他:“买粮食的事可以长期实行吗?”范成大上奏说“:李蘩亲自负责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担保李蘩。”孝宗十分高兴,说:“李蘩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皇上正有意任用他,而李蘩也想奏明免盐酒和买的弊病,以便把有害老百姓的事都去除。正赶上他有病,去世。皇上下诏,因为李蘩是有政绩的官员,在给他辞官恩以外特按他的遗表,在百官中选择一人代替他负责官府买粮的事,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兼刑部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宰相陈自强请以侂胄平章国事,遂召璧草制,同礼部尚书萧达讨论典礼,命侂胄三日一朝,序班丞相上。
当初,李蘩在眉山任职,校定成都的漕试,他考虑到吴氏世袭兵权一定会酿成四川的祸乱,就在策文中说:“长期把兵权交给别人,没有不造成祸患的。以汉武帝、汉宣帝的英明,不能除去大臣掌握兵权的祸患;以唐宪宗、唐武宗的显赫,不能收回藩镇掌握军队的大权。危害刘氏,消灭唐室,很少不是因为这个的。”吴挺怨恨他。后来李蘩负责粮饷的事,吴挺荒谬地上奏说军粮粗劣,孝宗问李蘩这件事,李蘩把军粮的样品封好交给皇上看,吴挺理屈词穷。三十年以后,吴曦果然在四川叛乱,安丙杀死吴曦后,常对人说:“对吴曦叛乱,我们只会焦头烂额,谁能像李公那样有先见之明呢?”李蘩讲究学问、处理政事都有依据,他著有十八种书,有《桃溪集》一百卷。
璧受命使金,行次扬州,忠义人朱裕挟宋师袭涟水,金人愤甚,璧乞枭裕首境上,诏从其请。璧至燕,与金人言,披露肝胆,金人之疑顿释。璧归,侂胄用师意方锐,璧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既而陈景俊使北还,赞举兵甚力,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荆、淮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