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历史地位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作品影响
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汉朝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汉朝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汉朝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确立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开创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汉书·艺文志》还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的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班固生活的时代,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统思想。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神化汉朝西汉时期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汉朝东汉时期的正统性和神化汉朝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