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五年
【原文】
【经】
五年春,公至自晋。
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
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
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
秋,大雩。
楚杀其大夫 。
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
公至自会。
冬,戍陈。
楚公子贞帅师伐陈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齐世子光救陈。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辛未,季孙行父卒。
【传】
五年春,公至自晋。
王使王叔陈生愬戎于晋,晋人执之。士鲂如京师,言王叔之贰于戎也。
夏,郑子国来聘,通嗣君也。
穆叔觌鄫大子于晋,以成属鄫。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
秋,大雩,旱也。
楚人讨陈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实侵欲焉。”乃杀之。书曰:“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贪也。君子谓:“楚共王于是不刑。《诗》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己则无信。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夏书》曰:‘成允成功。’”
九月丙午,盟于戚,会吴,且命戍陈也。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
楚子囊为令尹。范宣子曰:“我丧陈矣!楚人讨贰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讨陈。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往乎?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
冬,诸侯戍陈。子囊伐陈。十一月甲午,会于城棣以救之。
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翻译】
【经】
五年春季,襄公从晋国回到鲁国。
夏季,郑伯派遣公子发来鲁国聘问。
叔孙豹、鄫国世子巫去晋国。
仲孙蔑、卫国的孙林父在吴国的善道会见。
秋季,举行大的秋雨祭祀。
楚国杀掉自己的大夫公子壬夫。
襄公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在戚地会见。
襄公从戚地回到鲁国。
冬季,诸侯派兵戍守陈国。
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襄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齐国世子光一起出兵援救陈国。
十二月,襄公从援救陈国的地方回到鲁国。
辛未日,季孙行父去世。
【传】
五年春季,鲁襄公从晋国到达鲁国。
周灵王派遣王叔陈生向晋国控告戎人,晋国人把他抓了起来。士鲂去到京师,报告说王叔倾向戎人。
夏季,郑国的子国来鲁国聘问,这是由于为新立的国君来通好。
穆叔带领鄫国的太子去到晋国和君臣作私人会晤,以完成鄫国归属鲁国的手续。《春秋》记载说:“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这就是把鄫国的太子巫比作鲁国的大夫。
吴子派遣寿越去到晋国,解释没有参加鸡泽会见的缘故,同时请求听从命令和诸侯友好。晋人将为吴国会合诸侯,于是让鲁国、卫国先会见吴国,同时告诉吴国会见的日期。所以孟献子、孙文子在善道会见了吴人。
秋季,举行盛大的雩祭,这是由于天旱的缘故。
楚国人质问陈国背叛的原因,陈人说:“由于令尹子辛侵害小国以满足他个人欲望。”楚国就杀死了子辛。《春秋》记载说:“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是由于他贪婪的缘故。君子认为:“楚共王在这件事情上用刑律不当。《诗》说:‘大道笔直,我的心里明白。计划不善灵,应招集贤人决定。’自己就没有信用,反而杀人以快意,不也是很难了吗?《夏书》说:‘完成信用然后才能成功。’”
九月二十三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成公、薛伯、齐国世子光、吴国人、鄫国人在戚地结盟,这是为了会见吴人,同时由晋悼公命令诸侯出兵戍守陈国。穆叔认为鄫国的归属对鲁国不利,就让鄫国的大夫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参加会见听取命令。
楚国的子囊做令尹,范宣子说:“我们失去陈国了。楚国人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而又立了子囊,一定会改变子辛的所作所为而很快讨伐陈国。陈国接近楚国,百姓时时骇怕兵患,能够不归向楚国吗?保有陈国,不是我们的事情;放弃陈国,以后反倒好办。”
冬季,诸侯派兵戍守陈国。子囊进攻陈国。十一月十二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齐国世子光在城棣会合以救援陈国。
季文子死。根据大夫人敛的礼仪,鲁襄公亲自看视。家臣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家里没有穿丝绸的妾,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收藏铜器玉器,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君子从这里知道季文子对公室的忠心:辅助过三位国君而没有私人积蓄,可以说不是忠心吗?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