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十六 周书·君奭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周公任太师,他们同时成为成王身边的辅弼大臣。召公感到不高兴,于是周公写下这篇《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周公说:“君奭!很不幸,上天把丧亡之祸降临给了殷商。现在殷朝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天命,而我们周室承受了上天赐予的大命。但是我不敢说周室已开始的基业就能永久地延续下去。恭敬诚恳地顺从上天的意志,我也不敢断言周朝的王业能摆脱不详的结果。唉!你曾经说过:‘依靠我们自己,不要执守天命’,我也不敢安于天命,也不敢不时时顾念上天的威严,安抚我们的人民。要想没有过错,一切在于人为。恐怕我们的后嗣子孙,不能敬天理民,不能继承发扬先王的光荣传统。身在家中,不知道天命难得,天意也难以信赖,如果他们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他们将永远失去天命。现在我们应继承文王、武王的德业,恭敬地施行德政。我无法对自己的错误有所纠正,只想把文王的光辉德业传给我们的后辈。你还说过:‘上天是不可以相信的’,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文王的美德,使之长久的保持下去,才会使上天不抛弃文王所承受的福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维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周公说:“君奭!我听说昔日商王成汤受了天命后,就有伊尹这样的贤臣辅助他,使他得以升配于天。太甲即位后,则有保衡的辅佐;太戊时又有贤臣伊陟、臣扈辅佐,使他们得以升配于上天。巫咸帮助商王治理国家。祖乙即位后,当时就有贤臣巫贤。武丁时期,则有贤臣甘盘的辅佐。正因为有了这些贤臣辅助治理殷商,才使殷商诸王的神灵能够配享上天的祭祀,这种礼制延续了很多年,未曾改变。上天专心帮助教导下民,于是商朝所有同姓和异姓之族莫不秉承其德业,明恤其政事。君王身边的亲近重臣及诸侯官员,也都奔走效命。诸臣因为有美德而被推举,来辅佐他们的君王。所以一旦君王向四方发出政令,天下的臣民就像信奉卜筮的灵验一样,没有人不遵从君王的教令。”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周公说:“君奭!天道中正平和,殷商才得以长治久安,于是商王世代相继,上天也没有给殷商降下灾祸。现在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历史教训,只要我们尽心辅佐,就会有稳固的国运,以好的方法治理国家。”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周公说:“君奭!在以前,上天为什么再三勉励文王修德,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因为只有我们文王才能够将国家治理好,也因为当时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贤臣辅佐他。”周公又说:“如果没有这些贤臣辅佐文王,努力施行教化,文王也就无法施行德政给民众了。也因为文王至始至终保持美德,让百姓了解上天的威严,勉励他们使他们的功绩昭著,上天了解了他们的行为,才让他们接受殷国的大命。武王的时候,这五位贤臣中还有四人健在,后来武王征伐殷国的时候,也辅佐在旁,奋勇杀敌。由于这四人尽职尽责地辅佐武王,才使武王成就大业,所以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美德。现在我像是在大江大河中漂游,我需要你的帮助才能渡河成功。现在我无知却担任重要职位,如果你不能提出匡正我的意见,那就没有人纠正我的不足了。您这老成有德的人不指导我,我就听不到凤凰的叫声,那我的能力怎么能够匹配上天给的责任呢?”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周公说:“唉!您现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承受天命,享受着无比的恩惠,却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请你谋划出可以使周室兴盛的种种措施,不要让后人感到迷惑啊!"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周公说:“先王曾经表明了他的心愿,他悉心教导你,命你做民众的表率。并且说:‘你们要尽心尽力地辅佐君王,负责地承担起这个重要的使命。要继承文王的圣德,并把它作为长久的计划。”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周公说:“君!告诉你,我是非常信任你太保奭,希望你能够敬重我说的,和我一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时时顾虑上天的惩罚。如果我不诚心,会说这些话吗?我考虑之后还要问你:‘除了我们两个人,还有比我们更同心同德的人吗?’你会说:‘正是有我们二人共辅王室,上天才降下更多的恩惠。但到了我们二人老去,就不能承担这么多的恩惠。’希望你能敬重贤良之士,提拔贤能之人,帮助后人继承先王的德业。唉!如果真的没有我们二人,我们周朝能有今日这样的美好吗?我和你成就文王的功业在于不懈怠,要使那海边日出之地,也没有人不服从我们的统治。”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周公说:“君!我不是很聪慧,说了这么多,我只忧心天命和我们的人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周公说:“唉!君!你知道给民众施行德政,开始时没有不好好干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勤劳恭敬地治理国家。”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