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臣工之什·潜
【原文】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
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
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译文】
⑴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
⑵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⑶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⑷鲦(tiáo):白条鱼。鲿(cháng):黄颊鱼。鰋(yǎn):鲇鱼。
⑸介:助。景:大。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