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编者上清派思想倾向的特征。此外,收录唐代以前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
在现存《道藏》中的《云笈七签》中,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可以看出赵玄朗信仰的出现与逐渐形成有宋一代的祖宗信仰。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此传于大中祥符九年由王钦若编成,颁至全宋境内。翊圣,太宗时封为翊圣将军,真宗时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徽宗时义加封为翊圣应感储庆保德真君。,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
《云笈七箓》传记类编辑其主要是为了突出上清派所信奉的谱系与元始天尊信仰的地位,并剔除了虚皇五老等信仰。为了在宋朝继续提升老子教主地位以及黄帝、赵玄朗、虚皇五老、五老君等信仰强势崛起的氛围中保存大大下滑的元始天尊信仰做出努力。而《云笈七箓》的保存也为至元毁藏焚毁以老子信仰为主的道教经典著作后占领了毁藏后老子信仰大大缺失的巨大空白,为元始天尊信仰成为明清道教主流信仰打下了基础。这与同为类书,以灵宝派为正统,,收载灵宝派道书的《大道通玄要》截然不同。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