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休城敬德诈降唐
却说刘武周令人巡哨路上,往来不绝,报言金刚兵败,走北突厥,唐兵后面追赶,打入太原,今已至近。武周听闻大惊,流汗沾背,魂不附体。遂谋于都虞侯苑君璋曰:“孤昔发兵南侵,汝曾谏言唐王李渊才兴仁义之师,即成帝王之业,诚系天命有归。实非人力可为,教孤北连突厥,南结大唐,然后即位,可为久计。孤一时昏昧不从,致今日果有此败,思无栖身之地,汝有何妙策,指示得生之途?”君璋曰:“定扬虽小,亦足以王,再聚兵来复仇,何必拘守一并州乎?”武周曰:“吾起自马邑,提三尺剑得立定扬可汗,一路南侵,赖汝众等之力,势如破竹,所向皆捷,大小数十战,未尝败北。今日将败兵亡,事势穷迫,进则有死,退则无依,虽有弹丸之地,何足以济大事?”言毕,放声大哭,即拔佩剑自刎。
君璋急向前夺之,告曰:“大王勿自燥暴。独不观古人乎?
春秋之时,伍子胥引兵伐楚入郢,鞭平王之尸三百。楚申包胥入秦借兵,秦王不允,包管哭于秦亭七日七夜。人告秦王,怜其忠义,借兵二万,与之报仇,平陵一战,即能复其楚国。今大王与北突厥有通好之情,既宋金刚投往彼处,人马尚在,大王何不投之?况大王实彼所立,必肯成人之美,暂时屈膝,异日腾身。”武周曰:“汝言虽当,只是羞见突厥。”君璋曰:“事出无奈,大王勿疑。”
二人正在商议,后面尘埃起处,喊杀震天,秦王引军马到来。武周即自结束,绰枪上马,与苑君璋带领数百骑离了并州,走投北突厥去。秦王兵至,见武周走去已远,亦不追赶,遂引兵入并州城内,开库藏金银,大赏军士。武周所据州县尽入于唐,只有介休未下,敬德未服,秦王乃下令曰:“并州一路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大事已定,写表进朝请旨,令人留守其地。”
却说李世绩领兵困佐敬德在介休城内,攻打不下,正在纳闷,忽报有一彪军马来到,打着唐旗号。使人哨探,乃秦王也。
接入寨中相见,秦王曰:“近杀败金刚,走北突厥,特移兵到此,收复敬德。”世绩曰:“曾与武周对敌否?”秦王曰:“武周君臣亦走突厥,吾已复却并州数郡。报言军师围介休不下,故引兵来相助。近曾遣人入城以谕敬德否?”世绩曰:“围城之后,一向未通消息。”秦王曰:“素知敬德忠烈,其性燥暴,只宜缓缓图之。今武周、金刚北遁,势已迫矣,若攻之太速,恐亦逃走突厥,深根固蒂,急难动摇矣。”世绩曰:“但得一舌辨之士入城去说,令其来降,此为上策。”
二人坐于帐中,正在商议,忽小卒来报,武周手将寻相引一支人马径来投降。秦王曰:“寻相来降,此事济矣。”秦王召入,询其来意,相曰:“臣知武周非是真主,已有心来降久矣。但因武周法度拘束严紧,不得相从。今吾主已败,世事已去,自知不识进退,投拜麾下,倘不加罪,愿施犬马之报。”
世绩曰:“刘武周现在何处?”相曰:“近因战败,与宋金刚、苑君璋二百人已走投北突厥去矣。”世绩曰:“汝今顺唐,欲要见用,汝与敬德交契甚厚,可招来同降,方始无疑。”相曰:“不须动张弓只箭,某凭三寸不烂之舌,入城去说敬德,必来降矣。”世绩曰:“汝以何术,可使敬德归降?”相曰:“吾以时势利害说之,必从吾言。”秦王令寻相径至城下,见城门紧闭,秦王遂写书拴在箭上射入城中。小校拾得,将来见敬德,敬德折开其书视之,书曰:秦王李世民拜于尉迟将军麾下:切闻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弥患于将着。知得知失,可谓贤哲;知存知亡,是避吉凶。今吾大军之行,一战而金刚遂北,再战而武周逃亡,东征西怨,南伐北降,此诚天命,实非人力可为。将军不悟,独据孤城,而不早降,是欲毁身灭族也,为天下之讥诮。并州已失,坐落一寨;便其地形,将军在吾军舌上耳。奔走必不得免,吾为将军虑之,愿无贻后悔。
敬德看了秦王之书大喜,遂请寻相入城。敬德曰:“主人现居何处?”相掩泪曰:“主人与元帅皆死于唐阵矣。”敬德曰:“吾誓杀贼,与主报仇。”相曰:“此实天命归之,非人力可致。”敬德曰:“汝背我而去降唐,不知事君何事?”相曰:“吾非不忠,奈何势危,不能支持,吾始降矣。”敬德曰:“见危授命,为人臣正其宜也。汝怀二心事唐,吾受刘主之恩,安忍背之。”相曰:“秦王宽洪大度,专望足下如饥似渴。”
敬德遂取纸笔,亲写降书,遣人赍至唐寨来见。
世绩看罢大笑,秦王曰“元帅何故发笑?”世绩曰:“吾非笑别,单笑敬德无谋,此事只瞒得无知痴汉,安能瞒我。”
秦王曰:“何故?”世绩曰:“敬德来降,乃诈耳。”秦王曰:“何以便知其诈?”世绩曰:“以动静可知。若束手自缚,投见辕门,正当其理,岂有张设音乐,奏凯出城,使人骈阗之理乎?此实诈降,其迹已露。书上分明写说:排列香灯花烛,东门出降。使我人马不做准备,皆向东门接应。彼却从西门冲突吾阵而出。观见西门俱是老弱之兵,出我不意,亦欲北走矣。”秦王曰:“何以待之?”世绩曰:“吾已安排了也,可将计就计,勿令军人攻打,随处埋伏。不二日,必擒敬德矣。”秦王曰:“此真奇策也。”
却说敬德在介休城内设计诈降,乃选守城官军、护粮将士逐一点视,计有三千人马,俱令披挂结束,准备出城投降。寻相问曰:“既已降唐,何必整搠军伍?”敬德曰:“非汝所知,吾岂真降哉!今如此装饰,乃假途灭虢之计,实欲出此城也。
我于东门设立香烛,进献羊酒,奏凯出降。彼见我如此行动,信为实事,必不提防于我,我得率领铁骑从西门冲突而出矣。”相曰:“主将已亡,将军何所归乎?”敬德曰:“吾去探听虚实,主上若存,则与其合兵,再兴刘室;若果亡矣,则誓以杀贼,报仇雪耻。”相曰:“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将军不听吾言,悔无及矣。”敬德曰:“吾自有定见,汝勿多言。”却说秦王与世绩在寨中,专候寻相消息。忽人报言:“敬德开了东门,排香花灯烛鼓乐,率父老出降。”言未绝,只见一人飞马驰报:“敬德领着精兵已从西门突围而走矣。”世绩曰:“此贼合休不出,吾所料矣。”遂擂鼓催兵,四下炮响,喊杀连天。正值敬德西门突出,提枪纵马,亲自向前。前面一军摆开,为首领兵大将,鄂邑人也,姓马名三保,当先出马横枪大呼:“敬德何不降!”敬德大怒,曰:“吾乃刘将,岂降贼也!”言讫,拍马舞鞭,径取三保。两将战数合,三保败走,敬德引军赶去。约赶一箭之地,左边山谷中一队军马出,为首领兵大将,济州东阿人也,姓程名知节,字咬金。敬德拨马来战,右边山谷中一彪军出,为首一员大将,万年人也,姓殷名皎,字开山。
三路军马来并敬德,敬德此日战败唐将一十六员,人困马乏。敬德知难脱虎口,慌撤军入城。城壕边白旗招扬,两路军出,左有秦叔宝、翟长悬,右有刘政道、秦武通,五路军马喊杀震天。敬德掇马收军,仍回介休,将四门紧闭不出。唐兵依旧四下困守。时寻相见敬德不屈,是夜亦自逃回唐营去了。静轩诗云:才贬忠臣上介休,致教刘武弃并州。
江山一旦归唐主,尤与尉迟意气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论语
- 谷梁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