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容恕
崔善为,明天文历算,晓达时务,为尚书左丞。令史恶其明察,乃为谤书曰:“崔子曲如钩,随时待封侯。”高宗谓之曰:“浇薄之后,人多丑政。昔北齐奸吏,歌斛律明月,高纬闇主,遂灭其家。朕虽不明,幸免斯事。”乃构流言者罪之。
李靖征突厥,征颉利可汗,拓境至于大漠。太宗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今暂劳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首,耻其雪乎!”群臣皆呼:“万岁!”御史大夫温彦博害靖之功,劾靖军无纪纲,突厥宝货,乱兵所分。太宗舍而不问。及靖凯旋,进见谢罪,太宗曰:“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舍公之罪,录公之勋也。”
契苾何力,铁勒酋长也。太宗征辽,以为前军总管。军次白雀城,被槊中腰,疮重疾甚。太宗亲为傅药,及城破,敕求得伤何力者,付何力令自杀之。何力奏曰:“犬马犹为主,况于人乎?彼为其主致命,冒白刃而刺臣者,是义勇士也。不相识,岂是冤仇?”遂舍之。
裴玄本好谐谑,为户部郎中。时左仆射房玄龄疾甚,省郎将问疾,玄本戏曰:“仆射病可,须问之;既甚矣,何须问也?”有泄其言者。既而随例候玄龄,玄龄笑曰:“裴郎中来,玄龄不死矣。”
刘童为御史、东都留台,时兰謩为留守,辄役数百人修宫内。刘童为盛夏不宜擅役工力,謩拒之曰:“别奉进旨。”童奏之,诏决謩二十下,谪岭南。童后因他事左授临朐令。时有敕令上佐县令送租,謩已为司农卿,知出纳。謩雅知童清介,不以曩事嫌恶,乃召仓吏谓之曰:“刘侍御顷在宪司,革非惩违,今亲自送租,固无瑕玷。数州行纳,与刘侍御同行,亦必无欠折。”一切令受纳,更无所问。时人赏謩忠恕。(注:刘名灵童。)
苏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妻犯赃,左迁冀州刺史。及事释,妻妹诣良嗣,初无恨色,谓之曰:“牧守迁转出入是常,不闻有所累也。”后为荆州长史,高宗使中宫缘江采异竹,植于苑内。中官科船载行,所在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因之上疏切谏。高宗谓则天曰:“吾约束不严整,果为良嗣所怪乎!”诏慰谕,便令弃竹于江中。荆州旧有河东寺,后梁萧詧为其兄河东王所造,良嗣见而惊曰:“此在江汉之间,与河东有何关涉?”遂奏改之。良嗣寡学,深为人所笑。
卢承庆为吏部尚书,总章初,校内外官考。有一官督运,遭风失米,承庆为之考曰:“临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无一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众推承庆之弘恕。
皇甫文备与徐有功同案制狱,诬有功党逆人,奏成其罪。后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谓有功曰:“彼曩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有功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安得以私害公乎?”
娄师德,弱冠进士擢第。上元初,吐蕃强盛,诏募猛士以讨之,师德以监察御史应募。高宗大悦,授朝散大夫,专总边任。前后四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朴忠沉厚,心无适莫。狄仁杰入相也,师德密荐之。及为同列,颇轻师德,频挤之外使。师德知之而不憾。则天觉之,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又问:“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则天曰:“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当危乱之朝,屠灭者接踵,而师德以功名终始,识者多之。初,师德在庙堂,其弟某以资高拜代州都督,将行,谓之曰:“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嫉也。将何以终之?”弟对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为兄之忧也。”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如笑而受之?”弟曰:“谨受教。”师德与人不竞,皆此类也。
杨再思为玄武尉,使于京,舍于客院。盗者窃其囊袋,邂逅遇之,盗者谢罪。再思曰:“足下有遗行,勿复声,恐傍人害足下。但留公文,余并仰遗。”不形颜色。时人莫测其量。累官至纳言。则天朝,旱涝,辄闭坊市南门以禳之。再思晨入朝,值一重车,将牵出西门。峻而又滑,驭者遽叱牛不前,乃骂曰:“一群痴宰相,不能和得阴阳而闭坊门,遣我汇行如此辛苦!”再思徐谓之曰:“你牛亦自弱,不得嗔他宰相。”
陆象先为蒲州刺史,有小吏犯罪,但慰勉而遣之。录事曰:“此例皆合与杖。”象先曰:“人情相去不远,此岂不解吾意。若论必须行杖,当自汝始。”录事惭惧而退。常谓人曰:“天下本自无事,只是愚人扰之,始为烦耳。但静其源,何忧不简?”前后历典数州,其政如一,人吏咸思之。
端午日,玄宗赐宰臣钟乳。宋璟既拜赐,而命医人炼之。医请将归家炼,子弟谏曰:“此乳珍异,他者不如,今付之归,恐招欺换。”璟诫之曰:“自隐尔心然,疑他心耶?仗信示诚,犹恐不至,矧有猜责,岂可得乎?”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左传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谱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