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方士
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 【 周日用曰:曹虽好奇而心道异,如何招引方术之人乎?如囚左元放而兼见杀者,若非变化,奚至灭身?故有道者不合亲之矣。既要试术,则可乎?】
魏王所集方士名:
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符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却俭字孟节、卢江左慈字符放。
右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甘始老而少容,曹子建密问其所行,始言本师姓韩字世雄,尝与师于南海作金,投数万斤于海。又取鲤鱼一双,鲤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与药者已熟而食。言此药去此逾远万里,已不可行,不能得也。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与养性法,即可仿用。大略云:“体欲常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详别篇。武帝行之有效。
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二百岁人。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然尝试却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左慈修房中之术,善可以终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王使却孟节主领诸人。
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裸而不衣,处火不燋,入水不冻。杜恕为太守,亲所呼见,皆有实事。 【 周日用曰:焦孝然边河居一庵,大雪,庵倒,人已为死,而视之,蒸气于雪,略无变色。时或析薪惠人而已,故《魏书》云:“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颍川陈元方、韩元长,时之通才者。所以并信有仙者,其父时所传闻。河南密县有成公,其人出行,不知所至,复来还,语其家云:“我得仙。”因与家人辞诀而去,其步渐高,良久乃没而不见。至今密县传其仙去。二君以信有仙,盖由此也。 【 周日用曰:岂惟二子乎?】
桓谭《新论》说方士有董仲君,罪系狱,佯死,臭自陷出,既而复生。
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 【 周日用曰:草既杀人,仍无益寿者也,若杀人无验,则益寿不可信矣。】
服食
左元放荒年法:择大豆粗细调匀,必生熟按之,令有光,烟气彻豆心内。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顿服讫。其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水,慎不可暖饮。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复思食。
鲛法服三升为剂,亦当随入先食多少增损之。盛丰欲还者煮葵子及脂苏,服肉羹渐渐饮之,须豆下乃可食。豆未尽而以实物肠塞,则杀人矣。此未试,或可以然。 【 周日用曰:一说腊涂黏饼,炙饼令热,即涂之,以意量多少即食之,如常渴即饮冷水,熙热茶耳。】
《孔子家语》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传》曰:“虽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焉。”
西域有蒲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
辨方士
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亦云得道轻举。 【 周日用曰:《汉书》云:淮南自刑,应不然乎?得道轻举,非虚事也。至今维阳境内,马迹犹存。且日与成公同处,皆上品真人耳。既谈道德,肯图叛逆之事?况恒行阴旨,好书艺,不善弋猎,《淮南内书》言神仙黄白之术,去反事远矣。夫古今书传多黜仙道者,虑帝王公侯废万机,而慕其道,故隐而不书,唯老聃不可掩而云,三百岁后,西游流沙,不知所云。庾书云蜀有女道士谢自然,白日上升,此外历代史籍未尝言也。】
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 周日用曰:史云夫人被大风拔树,扬沙揭石,亦不云尸解柩空。】
文帝《典论》云:议郎李覃学却俭谷食茯苓,饮水中不寒,泄痢殆至殒命。军祭酒弘农董芬学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寺人严峻就左慈学补导之术,阉竖真无事于斯,而逐声若此。
又云: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咸而奇之。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 【 周日用曰:神仙之道,学之匪一朝一夕而可得。黄白者也,仍须有分,升腾者应须有骨,安可偶然而得效也。】
刘根不觉饥渴。或谓能忍盈虚,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垆火炙之不热;当严冬之时,裸之而不寒。恒山君以为性耐寒暑。恒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前者已述焉。
司马迁云:无尧以天下让许由事。扬雄亦云:夸大者为之。扬雄又云:无仙道。桓谭亦同。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