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章部·卷四
○帻颐
《释名》曰:帻,赜也。下齐眉颐然也。
扬雄《方言》曰:覆髻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或谓之覆髻,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应劭《汉官仪》曰:帻,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徐广《与服杂注》曰:天子郊庙,则黑介帻。
《汉书》曰:武帝从馆陶公主饮,董偃绿帻傅韝伏殿下,乃赞曰:"馆陶公主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
《后汉书》曰:刘盆子探得符,后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帻巾,所以覆髻也。《续汉书》曰:童子帻无屋,示未成人也。半头帻即空顶帻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董仲舒《繁露》曰:以赤统者,帻尚赤。盆子承汉统,故用赤也。《东宫故事》曰:太子有空顶帻一枚,即半头帻之制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初起,与诸季市弓弩、绛衣、赤帻。
又曰: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
又曰:马援外类傥荡简易而内重礼,事寡嫂,虽在闺内,必帻,然后见。
又曰:马援初见帝,令中黄门引入,上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援曰:"陛下何知臣非刺客奸臣,而简易若是?"
谢承《后汉书》曰:巴祗字敬祖,为扬州刺史,黑帻毁坏,不复改易,以水澡墨,傅而用之。(许慎《说文》曰:澡,洗也。)
《续汉书》曰:许劭字子将。劭知人,入帻肆,拔樊子昭。
袁晔《汉献帝春秋》曰:孙坚屯梁东,为董卓所攻。众少而不敌,与其骁骑溃围得出,常着赤罽帻。卓骑追坚,坚脱罽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坚从间道得去。
《吴书》曰:顾悌字子通,疾笃,妻出而省之。悌命左右自扶起,冠帻加袭,令妻还,贞洁不黩如此。
《晋书》曰:庾顗字子嵩,性俭家富。刘与说东海王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於众坐中问顗,顗颓然己醉,帻堕机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有两千万,随公所取矣。"与於是乃服,越甚悦。
又曰:易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也,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
《宋书》曰:檀道济数拒魏有功,及诛,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齐书》曰:卞彬字士蔚,济阴宛朐人也。祖词之,中领军。父延之,弱冠为上虞令,有刚气。会稽太守孟彭以令长裁之,积不能容,脱帻投地,曰:"我所以屈卿者,政为此帻耳。今己投之,卿以一世勋门而傲天下国士。"拂衣而去。
《梁书》曰:谢举,临川始兴,诸王常所游践。劭陵王纶於娄湖立园,广宴,酒后好聚众宾冠,手自裂破,投之唾壶,皆莫讣涸。举尝预宴,王欲取举帻,举正色曰:"裂冠毁冕,下官弗敢闻命。"拂衣而退。王屡召而不反,甚有惭色。
《北齐书》曰:平秦王归彦额骨三道,着帻不安。文宣见之,怒,使以马鞭击其额,血被面,曰:"尔反时尝以此骨吓汉。"后归彦竟反云。
《汉官仪》曰:谒者着缃帻大冠。
司马彪《续汉书》曰:梁冀改易与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卑帻狭冠也。
卫弘《汉旧仪》曰:凡斋绀帻,耕青帻。
周迁《与服杂事》曰:汉桓帝延熙中,梁冀诛后,京师作嘧苷短耳长,短上长下,以为服袟。
董巴《汉与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秦加其武将首饰,为绛柏以表贵贱,后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结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也。至孝文,乃高颜,续为之耳,崇其巾为屋,贵贱皆服之。
蔡邕《独断》曰: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群臣皆随焉,尚无巾。王莽头秃,因施巾,故里语曰:"王莽秃,帻施屋。"
傅畅《晋公卿礼秩》曰:中书监令着介帻。
《晋氏要事》曰:哀帝隆和元年,太学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应读令,不应着缃帻,改为素。
《英雄记》曰:公孙瓒字伯珪,上计吏,郡太守刘基以事公车徵,伯珪褠衣平帻,御车洛阳,身执徒养。
张敞《晋东宫旧事》曰:太子衣冠有空顶帻一。
挚虞《决疑》曰:凡救日蚀者,皆着赤帻,以助阳也。侍臣皆赤帻带剑。
干乏《搜神记》曰: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幍,此丧徵也。初横缝其前,名之曰颜。晋永嘉初,乃去其缝,名无颜帻。其后二年,四海分崩,下人悲叹,无颜以生也。
《广志》曰:交阯、苍梧俗以翡翠为帻。
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者赤帻,由是言之,知不着冠之所服也。
斐启《语林》曰:晋明帝年少不伦,常微行,诏唤人以衣帻迎之,涉水过,衣帻悉湿。元帝己不重,明帝忽复有此,以为无不废理。既入,帻不正,元帝自为正之,明帝大喜。
刘桢《答魏文帝书》曰: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貂蝉之尾,缀侍臣之帻。
《魏武遗令》曰:吾有头病,自先着帽帻,持大服,如存时勿遗。
陆云《与兄书》曰:一日案行视曹公器物,有一介帻如吴帻。
○帽
《释名》曰:帽,冒也。
《释志》曰:杨阜字义山,拜城门校尉,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於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又曰:管宁在家,恒着皂帽布裙,随时单复。
鱼豢《魏略》曰:夫余国以金银饰帽。
韦昭《吴书》曰:朱然破魏将李典等军,斩首五百级,得鼓车三乘。拜然左大司马,加锡御织成帽。
又曰:陆逊破曹休於石亭,还,上脱翠帽以遗逊。
《晋书》曰:王濛字仲祖,美姿容。居贫,帽败,自入肆买之。妪悦其貌,争遗新帽。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石季龙将猎,辄冠金缕之帽。
又陆翙《邺中记》云:季龙猎,着金缕织成合欢帽。
《宋书》曰:沈庆之随宗悫等伐沔北诸山蛮,大破之,威震诸山,群蛮皆稽颡。庆之患头风,好着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
又曰:元凶劭始生三日,帝往视之,簪帽甚坚,无风而坠于劭侧,上不悦。
又曰:何尚之,大明二年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尚之在家常着鹿皮帽,及拜开府,天子临轩,百僚陪位,沈庆之於殿庭戏之曰:"今日何不着鹿皮冠?"
萧子显《齐书》曰:东昏侯自造游宴之服,缀以花彩锦绣,群小又造四种帽。帽因势为名,一曰山鹊归林者。《诗》曰《鹊巢》,夫人之德,东昏宠嬖淫乱,故鹊反薮。二曰兔度坑天意,言天下将有逐兔之事也。三曰反缚黄离喽,黄口小鸟也,反缚之应也。四曰凤凰度三桥,凤凰者嘉瑞,三桥,梁王宅处也。
又曰: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又为破后帽。世祖崩后,建谋废立,诛灭诸王。
又曰: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为前军。延昌殿为世祖阴室,藏诸御。高宗即位,开阴室,出世祖白纱帽、防身刀,法亮嘘唏流涕。
又曰:徐龙驹常住含章殿,着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书敕。
又曰:豫章王嶷妃庾氏尝有疾,瘳,上幸嶷邸。后堂设金石乐,宫人毕至,登桐台。使嶷着乌纱帽,因极宴尽欢。
《梁书》曰:到溉尝梦武帝遍见诸子,至湘东而脱帽与之,於是密敬事焉。
又曰:初,贺革之江陵也。意甚不悦,过别御史中丞江革,以情告之。答曰:"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惟至湘东王所,手脱帽以与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又曰:沙门宝誌忽重着三布帽,亦不知於何得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预章文献王相继薨。
又曰:邓至国,其俗呼帽曰灾何。
又曰:俀国男女皆露髻,富贵者以锦绣杂彩为帽,似中国胡公头。
又曰:庾弘远字士操,清实有士誉,仕齐,为江州长史。刺史陈显达举兵,败,斩於宋雀航。将刑,索帽着之,曰:"子路结缨,吾不可以不冠而死。"
又曰:垣崇祖为豫州刺史。魏攻寿春,崇祖着白纱帽,肩与上城,决水破之。
《后魏书》曰:辛绍先有至孝性,丁父忧,三年口不甘味,头不栉沐发遂落尽,故常垂裙皂帽。
又曰:高昂转司徒公,好着小帽,世因称司徒帽。
《北齐书》曰:齐制,宫内惟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平秦王归彦纱帽以宠之。
《后周书》曰: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隋书》曰:后周之时着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相魏之时,着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令月嘉辰,贵妃懋应大册,上遗金花紫纶帽,以陈踊跃。"
《孟嘉别传》曰: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悉集。时佐吏并戎服,有风吹嘉帽堕,初不觉。良久如厕,温命还之,授孙盛纸笔,啁之,置嘉坐处。嘉还见之,请笔即答,四坐嗟叹。
《幽明录》曰:安开者,安成之俗师也,善於幻术。时王凝之为江州,向王当行阳为王刷头,簪荷叶以为帽与王着。当时亦不觉帽之有异,到座之后,荷叶乃见,举坐皆惊骇,王不知。
魏文帝《与刘晔书》曰:刘生帽裁制微不长,有似里父之服。
孟达《与诸葛亮书》曰:贡白纶帽一颜,以示微意。
刘谧之《下野赋》曰:头戴鹿心帽,足着狗皮靴,面傅黄灰滓,髻插芜菁花,男女四五人,皆如烧虾蟆。
束晳《近游赋》曰:帽引四角之缝,裙有参条之煞。
又曰: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着蕞角之巾。
○巾
《释名》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
《方言》曰:两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巾,或谓覆发巾也。
《续汉书》曰:钜鹿张角自称天师,弟子数十万人。始起兵,皆着黄巾以相识别,故世谓黄巾贼。
《后汉书》曰:光武徵鲍永,永疑,不至。及更始亡,乃发,去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诣河内。(幅巾,谓不着冠,但幅巾束首也。)
又曰:何进、袁隗欲特表陈实以不次之位,实谢曰:"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己。"
又曰:曹操既猜嫌忌孔融,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云:"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魏志》曰:诸葛亮出斜谷,司马宣王拒之,坚璧不与战,亮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又曰:华歆为豫章太守,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迎策。
《蜀书》曰: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与,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邓粲《晋书》曰: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大巾。
又曰:谢万字万石,简文辟为从事中郎,着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帝与谈移日。
沈约《宋书》曰:陶潜在家,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滤酒,还暴着之。
《梁书》曰:武帝赐陶弘景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
又曰:贺德基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夹襦袴。尝於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问姓名,不答而去。
又曰:武帝与何点有旧,及践祚,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召之,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
又曰:王僧孺迁尚书左丞,俄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巾以自业。
《后周书》曰:宣政元年,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唐书》曰:张易之尝请公王大臣宴於司礼寺,因谓御史大夫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请作高丽舞。"再思忻然剪纸自帖其巾,反紫袍,遂作之。
陆翙《邺中记》曰: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熟锦袴褶。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尝行陈梁间,遇雨,故其巾一角坫而折。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傅子》曰: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张华《博物志》曰:魏文帝弹棋能用手巾角,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冠葛巾角撇棋。
羊祜《与从弟护军书》曰:年己朽老,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还归乡里。
○接离
郭璞注《尔雅》曰:白鹭翅上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离。
《世说》曰:山简为荆州,时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迳造高阳池,日暮倒戴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离,举手谢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
○障日
《晋八王故事》曰:初,赵王伦将篡位,洛下童谣曰:"屠苏障日覆两耳,当有宪鼯作天子。"于时商农通着大裁障日,伦实眇目也。
孙楚《谢笺》曰:大恩赐障日,其器虽小而礼遇甚弘。昔卫绾锡六剑,珍而不用,楚虽不敏,且授而藏之。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