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徵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徵」,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
依照不同的才性,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在《人物志》中,刘劭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刘劭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除中和外,其馀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阴阳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称为圣人,是君王之才;具体而微,称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于一才的人,称为偏材,是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无恒等级别。
对于甄别人才,刘劭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途径。「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而深至内里,反覆察识。「五视」则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