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章 节用(中)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墨子说道:“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是他们爱护百姓确实尽心,利于百姓确实丰厚,忠信结合,又把利益指示给百姓。所以(他们)终身对此都不满足,临死前还不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即在于此。”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所以古代圣王定下节用的法则是:“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轮车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铸金属的、当木匠的,使各人都从事自己所擅长的技艺,只要足以供给民用就行。”而那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有利于民用的,圣王都不做。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昧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古代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是:“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尧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抚到交阯,北面降服到幽都,东面直到太阳出入的地方,没有谁敢不归服的。及至他最喜爱的(食物),饭食没有两种,肉食不会重复,用土镏吃饭,用土铏喝汤,用木勺饮酒,对俯仰周旋等礼仪,圣王不去做。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代圣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则是:“冬天穿的天青色的衣服,轻便而又暖和;夏天穿细葛或粗葛布的衣服,轻便而又凉爽,这就可以了。其他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拆,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古代圣王因为看到凶禽狡兽残害人民,于是教导百姓带着兵器走路。每日带着剑,用剑刺则能刺入,用剑砍则能砍断,剑被别的器械击了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好处。铠甲穿在身上,轻巧便利,行动时方便又顺意,这是甲衣的好处。用车子载得重行得远,乘坐它很安全,拉动它也便利,安稳而不会伤人,便利而能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好处。古代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渡过,于是制造船桨,足以行驶,就可以了。即使上面的三公、诸侯到了,船桨也不加更换,掌渡人也不加装饰。这是船的好处。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窟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古代圣王制定节葬的法则是:“衣三件,足够使死者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掘墓穴,深到不及泉水,又不至使腐气散发于上,就行了。”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窟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窟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代人类产生之初,还没有宫室的时候,依着山丘挖洞穴而居住。圣人对此忧虑,认为挖的洞穴虽然冬天可以避风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湿,上面热气蒸发,恐怕伤害百姓的气血,于是建造房屋来便利(他们)。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应该怎样呢?墨子说道:“房屋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清洁,可供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有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