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鬼谷子·忤合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 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 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 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 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也没有一定的法则。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做,常听的是无所不能听。要想做的事情成功,就要使计谋切合实际,一般来说,施行计谋难以同时兼顾,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 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 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掌控诸侯,驱之于忤合之地,因循形势而设法化转,然后使之改变方向,与贤君明主相契合。过去伊尹五次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不能昭明其志,最终受用于汤。姜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他们运用“忤合”认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 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 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 纵,乃可以横。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