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选石
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崎岖挖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古胜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
(一)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土幻坎,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
(二)昆山石
昆山县马鞍山,石产土中,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
(三)宜兴石
宜兴县张公洞、善卷寺一带山产石,便于竹林出水,有性坚,穿眼,险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
(四)龙潭石
龙潭金陵下七十余里,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
(五)青龙山石
金陵青龙山,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为“脚石”。掇如炉瓶式,更加以劈峰,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
(六)灵璧石
宿州灵璧县地名“磐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即以铁丝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者。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眼少有宛转之势,须借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两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种扁朴或成云气者,悬之室中为磬,《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七)岘山石
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大者镌取相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青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八)宣石
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宜”,可置几案。
(九)湖口石
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以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东坡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
(十)英石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而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
(十一)散兵石
“散兵”者,汉张子房楚歌散兵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好事,专卖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
(十二)黄石
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圌山,沿大江直至采石之上皆产。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奇妙也。
(十三)旧石
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某名园某峰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如别山有未开取者,择其透漏、青骨、坚质采之,未尝亚太湖也。斯亘古露风,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采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百米峰”,询之费百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虽有土色,未几雨露,亦成旧矣。
(十四)锦川石
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十五)花石纲
宋“花石纲”,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多矣。
(十六)六合石子
六合县灵居岩,沙土中及水际,产玛瑙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纯白、五色者,有纯五色者。其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取之,铺地如锦。或置涧壑急流水处,自然清目。
夫葺园圃假山,处处有好事,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欲询出石之所,到地有山,似当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其顽夯,但有文理可也。曾见宋·杜绾《石谱》,何处无石?予少用过石处,聊记于右,余未见者不录。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孝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