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卷上·病·臌膈论
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物积中,其证属实;膈者,不能纳物,其证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臌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以惟脏气已绝,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证齐现,则不治。若膈证,乃肝火犯胃,木来侮土,谓之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饮食不能下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全在饮食,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克之时也。
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目时发,又或年当少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臌之症,如浮肿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者亦宜广求诸法,而随宜施用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