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第二十三 治卒上气咳嗽方
治卒上气咳嗽方
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
捣韭绞汁,饮一升许,立愈。
又方:细切桑根白皮三升,生姜三两,吴茱萸半升。水七升,酒五升,煮三沸。去滓,尽服之,一升,入口则气下。千金不传方。
又方:茱萸二升,生姜三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方:麻黄四两,桂、甘草各二两,杏仁五十枚(熬之)。捣为散。温汤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末人参,服方寸匕,日五六。
气嗽不问多少时者,服之便瘥方。
陈橘皮、桂心、杏仁(去尖皮,熬)三物等分。捣,蜜丸。每服饭后须茶汤下二十丸。
忌生葱。史侍郎传。
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方。温汤令灼灼尔,以渍两足及两手,数易之也。
此谓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煞人。诸方用药皆多,又必须煞豚,唯有一汤,但可办耳。
甘草二两,人参二两,桂心二两,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药宜预蓄,得病便急合之。
又方:麻黄二两,杏仁一两(熬令黄)。捣散。酒服方寸匕,数服之,瘥。
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方。
干姜三两,?咀,以酒一升,渍之。每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瘥。
又方:麻黄三两(先煎,去沫),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瘥后,欲令不发者,取此二物,并熬杏仁五十枚,蜜丸服,如桐子大四五丸,日三服,瘥。
又方:麻黄二两,桂、甘草各一两,杏仁四十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三方,并各小投杯汤,有气疹者,亦可以药捣作散,长将服之。多冷者,加干姜三两;多痰者,加半夏三两。
治大走马及奔趁喘乏,便饮冷水,因得上气发热方。
用竹叶三斤,橘皮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三日一剂,良。
治大热行极,及食热饼,竟饮冷水过多,冲咽不即消,仍以发气。
呼吸喘息方。
大黄、干姜、巴豆等分。末。服半钱匕,若得吐下,即愈。
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利者。
菰蒂二分,杜蘅三分,人参一分。捣筛。以汤服一钱匕,日二三服,效。
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
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又方: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方:生天门冬(捣取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铜器于汤上煎,可丸。
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
又方:甘草二两,干姜三两,枣十二枚。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卒得寒冷上气方。
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治卒得咳嗽方。
用釜月下土一分,豉七分。捣为丸,梧子大。服十四丸。
又方: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好酒渍之半日,出鸡服酒。一云苦酒一斗,煮白鸡,取三升,分三服,食鸡肉。莫与盐食则良。
又方:从大椎下第五节下、六节上空间灸一处,随年。并治上气。
又方:灸两乳下黑白肉际各百壮,即愈。亦治上气。灸胸前对乳一处,须随年壮也。
又方:桃仁三升,去皮,捣,着器中蜜封头,蒸之一炊,倾出曝干,绢袋贮,以纳二斗酒中六七日,可饮四五合,稍增至一升,吃之。
又方: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
又方:以饴糖杂生姜屑,蒸三斗米下。食如弹子丸,日夜十度服。
又方:猪肾二枚(细切),干姜三两(末)。水七升,煮二升,稍稍服,覆取汗。
又方:炙乌心食之,佳。
又方:生姜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
又方:百部根四两。以酒一斗,渍,再宿,火暖,服一升,日再服。
又方:椒二百粒,(捣末之),杏仁二百枚(熬之),枣百枚(去核)。合捣,令极熟,稍稍合如枣许大,则服之。
又方:生姜三两(捣取汁),干姜屑三两,杏仁一升(去皮,熬)。合捣为丸。服三丸,日五六服。
又方: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一食之,三日讫。
又方:熬捣葶苈一两,干枣三枚。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去枣,纳葶苈,煎取五合。
大人分三服,小儿则分为四服。
又?华佗五嗽丸。炙皂荚、干姜、桂等分。捣,蜜丸如桐子。服三丸,日三。
又方:锉取松屑一分,桂二分,皂荚二两(炙,去皮子)。捣,蜜丸如桐子大。服十五丸,小儿五丸,日一二服。
又方:屋上白蚬壳。捣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末浮散石,服亦蜜丸。
又方:猪KT?一具,薄切,以苦酒煮。食令尽,不过二服。
又方:芫花二两。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纳白糖一斤。服如枣大。勿食咸酸。亦治久咳嗽者。
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治不瘥方。猪KT?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三二合,加至四五合,服之不久,瘥。
又方:生龟一只,着坎中就溺之,令没龟死,渍之,三日出,烧末,以醇酒一升,和屑如干饭。顿服之,须臾大吐,嗽囊出,则瘥。小儿可服半升。
又方:生龟三,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渍曲酿、秫米四升,如常法熟,饮二升,令尽,此则永断。
又方:蝙蝠除头,烧令焦,末。饮服之。
附方孙真人方治咳嗽。
皂荚(烧,研碎)二钱匕,豉汤下之。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
天南星一个(大者,炮令裂)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空心、日午、临卧时各一服。
《箧中方》治咳嗽。含膏丸。
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贝母各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砂糖一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今医亦多用。
崔知悌疗久嗽熏法。
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撞筒处,皆面泥之,勿令漏气,铛下着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一顿,永瘥。
《胜金方》治久嗽、暴嗽、劳嗽。金粟丸。
叶子雌黄一两,研细,用纸筋泥固,济小合子一个,令干,勿令泥浓,将药入合子内,水调赤石脂,封合子口,更以泥封之,候干,坐合子于地上,上面以末入窑,瓦坯子弹子大,拥合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顶上着火一熨斗,笼起,令火从上渐炽,候火消三分去一,看瓦坯通赤,别去火,候冷,开合子取药,当如镜面光明红色,入乳钵内细研,汤浸蒸饼心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服后睡良久,妙。
崔元亮《海上方》,疗嗽单验方。
取好梨去核,捣取汁一茶碗,着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即纳黑饧一大两,消讫。细细含咽,立定。
孟诜云,卒咳嗽。
以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内以椒一粒,以面裹于热火灰中煨令熟,出,停冷,去椒。食之。
又方:梨一颗去核,纳酥蜜,面裹,烧令熟。食之。
又方:取梨肉纳酥中煎,停冷,食之。
又方:捣梨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细细含咽。凡治嗽皆须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冷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
《千金方》治小儿大人咳逆上气。
杏仁三升去皮尖,炒令黄,杵如膏,蜜一升,分为三分,纳杏仁,杵令得所,更纳一分,杵如膏,又纳一分,杵熟止。先食含之,咽汁。
杨氏《产乳》疗上气急满,坐卧不得方。
鳖甲一大两,炙令黄,细捣为散,取灯心一握,水二升,煎取五合。食前服一钱匕,食后蜜水服一钱匕。
刘禹锡《传信方》,李亚治一切嗽及上气者。
用干姜(须是台州至好者)、皂荚(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了,各称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十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刘在淮南,与李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之。
《简要济众》治肺气喘嗽。
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治痰嗽喘急不定。
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
杨文蔚治痰嗽,利胸膈方。
栝蒌(肥实大者,割开子净洗,捶破刮皮,细切焙干),半夏四十九个(汤洗十遍,捶破,焙)。捣罗为末,用洗栝蒌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细为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
《深师方》疗久咳逆上气,体肿豆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洗)各三两,大戟七合(切)。四物以水一斗,渍一宿,明日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饧,大佳。
《梅师方》治久患?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
又方:治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以蓝实叶水浸良久,捣,绞取汁一升,空腹顿服。须臾,以杏仁研取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根据前法更服,吐痰尽,方瘥。
《兵部手集》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
淡竹沥一合,日三五服,大人一升。
《圣惠方》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
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滴尽酥。常含一枚,微微咽之。
《经验后方》定喘化涎。
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纳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匕。人有上喘咳,用糯米饮下,小儿半钱,至妙。
《灵苑方》治咳嗽上气,喘急,嗽血,吐血。
人参(好者)捣为末,每服三钱匕,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
年深者再服。忌腥、咸、?、酱、面等,并勿过醉饱,将息佳。
席延赏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
好黄?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杜壬方》治上焦有热,口舌咽中生疮,嗽有脓血。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细呷之。亦治肺壅。
《经验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新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两钱。
《斗门方》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
用海犀膏一大片于火上,炙令焦黄色,后以酥涂之,又炙再涂,令通透,可碾为末,用汤化三大钱匕,放令服之,即血止。水胶是也,大验。
《食医心镜》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
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又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
好酥五斤,熔三遍,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瘥。
又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
以萝卜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