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米谷品
稻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不可多食。即糯米也。(苏门者为上,酿酒者多用。)
粳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长肌肉。即今有数种。(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香味尤胜。诸粳米捣碎,取其圆净者,为圆米,亦作渴米。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良,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注云∶粟类多种,颗粒细如粱米,捣细,取匀净者为浙米。
青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中热,消渴,止泄痢,益气补中,轻身延年。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黍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久食昏人五脏,令人好睡,肺病宜食。
丹黍米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烦渴,除热。
稷米
味甘,无毒。主益气,补不足。关西谓之糜子米,亦谓 米。古者取其香可爱,故以供祭祀。
河西米
味甘,无毒。补中益气。颗粒硬于诸米。出本地。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风疹,烦热,和五脏,行经脉。
白豆
味甘,平,无毒。调中,暖肠胃,助经脉。肾病宜食。
大豆
味甘,平,无毒。杀鬼气,止痛,逐水,除胃中热,下瘀血,解诸药毒。作豆腐即寒而动气。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脓血,去热肿,止泻痢,通小便。解小麦毒。
回回豆子
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
处有之。
青小豆
味甘寒,无毒。主热中,消渴。止下痢,去腹胀。产妇无乳汁,烂煮三五升食之,即乳多。
豌豆
味甘,平,无毒。调顺荣卫,和中益气。
匾豆
味甘,微温。主和中。叶主霍乱吐下不止。
小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烦躁,消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痛,唾血。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药性论》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气。
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
白芝麻
味甘、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风,润肌肤。食后生啖一合。与乳母食之,令子不生病。
胡麻
味甘,微寒。除一切痼疾,久服长肌肉,健人。油,利大便,治胞衣不下。《修真秘旨》云神仙服胡麻法∶久服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不能害,行及奔马。
饧
味甘,微温,无毒。补虚乏,止渴,去血,健脾,治嗽。小儿误吞钱,取一斤,渐渐尽食之即出。
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脏不足,益中气,止痛,解毒,明耳目,和百药,除众病。
曲
味甘,大暖。疗藏府中风气,调中益气,开胃消食,补虚去冷。陈久者良。
醋
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破血运,除症块,坚积。醋有数种∶酒醋、桃醋、麦醋、葡萄醋、枣醋、米醋为上,入药用。
酱
味咸酸,冷,无毒。除热止烦,杀百药、热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蔬毒,豆酱主治胜面酱。陈久者尤良。
豉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
盐
味咸,温,无毒。主杀鬼蛊邪,疰毒伤寒,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多食伤肺,令人咳嗽,失颜色。
酒
味苦甘辣,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愁,多饮损寿伤神,易人本性。酒有数般,唯酝酿以随其性。
虎骨酒
以酥炙虎骨捣碎,酿酒。治骨节疼痛,风疰冷痹痛。
枸杞酒
以甘州枸杞依法酿酒。补虚弱,长肌肉,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
地黄酒
以地黄绞汁酿酒。治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内痛。
松节酒
仙方以五月五日采松节,锉碎,煮水酿酒。治冷风虚,骨弱,脚不能履地。
茯苓酒
仙方,依法茯苓酿酒。治虚劳,壮筋骨,延年益寿。
松根酒
以松树下撅坑置瓮,取松根津液酿酒。治风,壮筋骨。
羊羔酒
依法作酒,大补益人。
五加皮酒
五加皮浸酒,或依法酿酒。治骨弱不能行走,久服壮筋骨,延年不老。
腽肭脐酒
治肾虚弱,壮腰膝,大补益人。
小黄米酒
性热,不宜多饮,昏人五脏,烦热多睡。
葡萄酒
益气调中,耐饥强志。酒有数等,有西番者,有哈剌火者,有平阳太原者,其味都不及哈剌火者。田地酒最佳。
阿剌吉酒
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
速儿麻酒
又名拨糟。味微甘辣。主益气,止渴。多饮令人膨胀、生痰。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