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