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劳伤解·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
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盖精血温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性,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之性,温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
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泄,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