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小儿痢第十
(方三十六首)
温中汤
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豪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干姜 浓朴(各一分)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温中大黄汤
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干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目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者除之方。
大黄(六分) 桂心 浓朴 甘草 干姜(各一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者服三合。
黄柏汤
治小儿夏月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此太阳之气外伤寒,使热气入胃,服此方良。误以利药下之,或以温脾汤下之,则热痢。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者;或下之不瘥,复以涩热之药断之,下既不止,倍增壮热者服之即效。或者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入腹中,下血如鱼脑者,服之良方。
黄柏 黄连 黄芩 升麻 当归 白头翁(一作白蔹) 牡蛎 石榴皮 寄生 甘草(各二分) 犀角 艾叶(各一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一日,一服三合。
治中结阳丸
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方。
赤石脂(五分) 吴茱萸(三分) 干姜 附子 当归 浓朴 白术 木兰皮 白头翁 黄连黄柏 石榴皮(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以上服五丸,三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服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栀子丸
治少小热痢不止方。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藜芦丸
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芦(二分) 黄连(二分) 附子(一分)
上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四物粱米汤
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 黍米 稻米(各三升) 蜡(如弹子大)
上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纳汁中和之,蜡消取饮之,数试有验。
龙骨汤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方。
龙骨 甘草 大黄 赤石脂 栝蒌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大黄汤
治少小下痢苦热不食伤饱不乳方。
大黄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生金牛黄汤
治小儿积下不止因发痫方。
生金(三铢,一方用六铢,无生金熟金亦得) 牛黄(三铢) 麻黄(三分) 黄连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一分) 细辛(半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临服研牛黄以煮汤中,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两皆得用之。
泽漆茱萸汤
治小儿夏月暴寒,寒入胃则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则壮热,经日不除,经月许变,通身虚,满腹痛,其脉微细,服此汤一剂得效后渐安方。
泽漆 青木香 海藻(各二分)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桔梗 芍药 当归(各五分) 大黄( ?
上十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岁儿,一服二合半,一岁以上至二岁一服四合
枳实散
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
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以上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捣汁,温服,以瘥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饮之。
又方 酸石榴烧灰为末,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捣榴汁服之。
又方 炒仓米为末饮服。
又方 狗头骨烧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 鹿骨灰
上二味并水和服之,随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验。冷则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儿赤白滞下方∶
薤白(一把) 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叶 麻子末(各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儿每服三合。
又方 牛角 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烧蜂房灰水和服。
又方 乱发灰 鹿角灰上二味等分,三岁儿以水和服三钱匕,日三。
治小儿赤白痢方∶
白荷根汁 生地黄汁(各五合 ?
上二味微火煎一沸,服之。
又方 五月五日虾蟆灰饮服半钱匕。
治小儿热痢方∶
煮木瓜叶饮之。
治小儿冷痢方∶
蓼菜捣汁,量儿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捣蒜敷两足下。
治小儿暴痢方∶
小鲫鱼一头烧灰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烧鲤鱼骨末服之。(一方作龙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儿蛊毒痢方∶
蓝青汁一升二合,分为四服。
治小儿渴痢方∶捣冬瓜汁饮之。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茶经
- 杂家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中说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