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腑方·风眩第四
(论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
前卷既有头面风方,风眩不当分出,盖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杂,故此特立风眩方条,专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闻之矣。自谓风眩多途,诸家未能必验,至于此术,鄙意偏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今年将衰暮,恐淹忽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于后云尔。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二属肉。而奔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共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续命汤
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沥(一升二合) 生地黄汁(一升) 龙齿 生姜 防风 麻黄(各四两) 防己(三两)石膏(七两) 桂心(二两) 附子(三分)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作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
奔豚汤
治气奔急欲绝方。
吴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参 半夏 芎 (各三分) 桂心 芍药 生姜(各四分) 生 葛根 ?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己地黄汤
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方。
防己 甘草(各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 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薯蓣汤
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动摇方。
薯蓣 麦门冬 人参(各四两) 芍药 生地黄 前胡(各八分) 枳实 远志 生姜(各三分)?合)
上十六味 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纳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
防风汤
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头目眩转,服此汤大胜,宜常服。但药中小小消息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根据此方。
防风 石膏 人参 赤石脂 生姜 龙骨 寒水石 白石脂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取清净也,今用江水者无泥沙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也。
薯蓣丸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
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胶(《金匮》作阿胶) 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分)药 白术(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各五分) 白蔹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上二十二味为末,枣膏和白蜜,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薯蓣煎
薯蓣(二十分) 甘草(十四分) 泽泻 人参 黄芩(各四分) 当归 白蔹 桂心 防风 姜 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并用捣筛) 生地黄(十八斤捣绞取汁,煎令余半) 獐鹿髓 鹿角胶(各半斤)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大枣(八十枚) 桑根白皮(五升,忌冈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皆不中用也。)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枣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黄汁鹿胶髓蜜煎减半,纳诸末并煎令可丸如鸡子黄大,饮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天雄散
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
天雄 防风 川芎 人参 独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术 远志 薯蓣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菊花酒法
人参丸
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上党人参 鬼臼 铁精 牛黄 雄黄 大黄 丹砂 菖蒲 防风(各一两)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药勿用青纸,忌见妇人、青衣人、丧孝不具足人及浊秽六畜鸡犬等。
灸法
其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灸,前以面为正,并根据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食禁
十二属相肉物皆不得食,其为药则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