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灵枢·杂病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厥病,上逆之气导致脊柱两侧疼痛直达巅顶,头部昏昏沉沉,双目视物不清,腰背强直,这是足太阳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处的血络,点刺出血以泻邪气。厥病胸中满闷面部肿胀,嘴唇肿胀涎液不能收,突然出现言语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这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应取足阳明经的穴位。气向上逆充塞咽喉,致使不能言语,手足清冷,大便不通,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肾经的穴位。厥气上逆而腹中胀满,叩之有声,内多寒气,腹鸣如呼呼响声,大小便困难,病变在足太阴脾经,治疗应取足太阴经的穴位。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咽中干,口中燥热,口中津液稠粘似胶,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腿的膝盖中疼痛,应用员利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出针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可以再次治疗。员利针是长似牛尾长毛的大针,十分适合针刺膝部。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喉痹,若是不能说话,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若是还能说话,就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疟疾病,没有口渴的症状,隔一日发作,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若是口渴,而且每天发作,就取手阳明大肠经。牙齿疼痛,不怕喝冷水,治疗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若是怕喝冷水,就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治疗。耳聋但不疼痛的,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鼻出血不止,如有黑色瘀血流出的,治疗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若出血不多有瘀血,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如果没有治愈的,就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若还是不愈,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采用针刺出血的方法。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腰痛,若疼痛的部位发凉,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若是疼痛的部位发热,就针刺足厥阴肝经;如腰痛得不能前俯后仰,就取足少阳胆经针刺。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内热而气喘,治疗当取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并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易怒而不欲饮食,言语很少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常发怒且说话甚多的,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下巴疼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下巴处跳动明显的动脉(颊车穴)刺之出血。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项部疼痛,头不能俯仰的,应针刺足太阳经;头不能回转的,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小腹胀满,气逆向上连及胃胃脘和心胸的,恶寒瑟瑟打冷颤,全身忽而寒冷忽而发热,小便不利,治疗时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腹部胀大,中气上逆冲胸甚至咽喉,张口喘息并发出喝喝的声音,治疗时应该取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腹中胀满,食谷不化,腹中有响声,大便不通利,治疗应当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心痛牵引腰脊作痛,恶心欲呕吐的,取足少阴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心痛,腹中胀满,大便涩而不通,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心痛牵引至后背,致使喘息不利,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若不愈,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心痛,小腹胀满,上下疼痛无定处,大小便困难,治疗可刺足厥阴经的穴位。心痛,仅有气短而呼吸困难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心痛,应当针刺第九椎之下的筋缩穴,如果疼痛不能止,就在针刺之后用手按压,一般就可以马上止痛;如果这样还没有效果,就在筋缩穴的附近上下寻找,只要找到了相应的穴位刺治,就会立即止痛。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下颌腮疼痛,应针刺足阳明胃经颊车穴周围的动脉,针刺出血之后就会马上见效;若是不能止痛,用手按人迎穴旁边的动脉,很快就可止痛。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气逆上冲,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者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腹中疼痛,针刺肚脐两侧动脉处的天枢穴,刺过之后用手按压,可以立即止痛;如果还不没止痛,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针刺过后用手按压,马上见效。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