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总论〕
凡法,曲于六月三伏中踏造。先造峭汁,每瓮用甜水三石五斗,苍耳一百斤。蛇麻辣蓼各二十斤,剉碎、烂捣、入瓮内,同煎五七日,天阴至十日。用盆盖覆,每日用把子搅两次,滤去滓,以和面。此法本为造曲多处设,要之,不若取自然汁为佳。若只进三五百斤面,取上三物,烂捣入井,花水裂,取自然汁,则酒味辛辣。内法,酒库杏仁曲止是用杏仁研取汁,即酒味醇甜。曲用香药,大抵辛香发散而已,每片可重一斤四两,干时可得一斤。直须实踏,若虚则不中。造曲水多则糖心,水脉不匀则心内青黑色;伤热则心红,伤冷则发不透。面体重惟是;体轻,心内黄白,或上面有花衣,乃是好曲。自踏造日为始,约一月余,日出场子,且于当风处井栏垛起,更候十余日打开,心内无湿处,方于日中曝干,侯冷乃收之。收曲要高燥处,不得近地气及阴润;屋舍盛贮,仍防虫鼠、秽污。四十九日后方可用。
〔顿递祠祭曲〕小麦一石,磨白;面六十斤,分作两栲栳;使道人头、蛇麻、花水共七升,拌和似麦饭,入下项药:
白术二两半川芎一两白附子半两瓜蒂[一字本香]一钱半
以上药捣罗为细末,匀在六十斤面内。道人头十六斤,蛇麻八斤,[一名辣母藤]
以上草拣择剉碎、烂捣,用大盆盛新汲水浸,搅拌似蓝淀水浓为度,只收一斗四升,将前面拌和令匀。
右件药面,拌时须干湿得所,不可贪水,“握得聚、扑得散”是其诀也。便用粗筛隔过,所贵不作块,按令实,用厚复盖之令暖。三四时辰,水脉匀,或经宿夜气留润亦佳,方入模子,用布包裹,实踏,仍预治净室无风处,安排下场子。先用板隔地气,下铺麦麩约一尺,浮上铺箔,箔上铺曲,看远近用草人子为契音至,上用麦麩盖之;又铺箔,箔上又铺曲,依前铺盖麩,四面用麦麩扎实风道,上面更以黄蒿稀压。定须一日两次觑步体当发得紧慢,伤热则心红,伤冷则体重。若发得热,周遭麦麩微湿,则减去上面盖者麦麩、并取去四面扎塞,令透风气,约三两时辰或半日许,依前盖覆。若发得太热,即再盖减麦麩令薄;如冷不发,即添麦麩,厚盖催趁之。约发十余日以来,将麩侧起,两两相对,再如前罨之蘸瓦,日足,然后出草[去声、立曰蘸,侧曰瓦]。〔香泉曲〕白面一百斤分作三分,共使下项药:
川芎七两白附子半两白术三两半瓜蒂一钱
以上药共捣罗为末,用马尾罗筛过,亦分作三分,与前项面一处拌和令匀。每一分用井水八升,其踏罨与顿递祠祭法同。〔香桂曲〕
每面一百斤分作五处。
木香一两官桂一两防风一两道人头一两白术一两杏仁一两,去皮尖,细研右件为末,将药亦分作五处,拌入面中。次用苍耳二十斤,蛇麻一十五斤,择净剉碎,人石臼,捣烂,入新汲井花水二斗,一处揉,如蓝相似,取汁两斗四升。每一分使汁四升七,合竹簸落内,一处拌和。其踏罨与顿递祠祭法同。
〔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其踏罨与顿速祠祭法同。
以上罨曲
〔瑶泉曲〕
白面六十斤。上甑蒸,糯米粉四十斤[一斗米粉秤得六斤半]。以上粉面先拌令匀,次入下项药:白术一两防风半两白附子半两官桂二两瓜蒂一钱槟榔半两胡椒一两桂花半两丁香半两人参一两天南星半两茯苓一两香白芷一两川芎一两肉豆蒄一两
右件药并为细末,与粉面拌和讫,再入杏仁三斤,去皮尖,磨细,入井花水一斗八升,调匀,旋洒于前项粉面内,拌匀;复用粗筛隔过,实踏,用桑叶裹盛于纸袋中,用绳系定,即时挂起,不得积下,仍单行悬之二七日,去桑叶。只是纸袋,两月可收。
〔金波曲〕
木香三两川芎六两白术九两白附子半斤 官桂七两 防风二两 黑附子二两,炮去皮瓜蒂半两右件药都捣罗为末,每料用糯米粉、白面共三百斤,使上件药拌和令匀。更用杏仁二斤,去皮尖,入砂盆内,烂研,滤去滓,然后用水蓼一斤、道人头半斤、蛇麻一斤,同捣烂,以新汲水五斗揉取浓汁,和搜入盆内,以手拌匀,于净席上堆放如法。盖覆一宿,次日早晨用模踏造,堆实为妙。踏成,用谷叶裹盛在纸袋中,挂阁透风处,半月去谷叶。只置于纸袋中,两月方可用。
〔滑台曲〕
白面一百斤,糯米粉一百斤。
以上粉面先拌和令匀,次入下项药:
白术四两 官桂二两 胡椒二两 川芎二两 白芷二两 天南星一两 瓜蒂半两杏仁二斤,用温汤浸去皮尖,更冷水淘三两遍,入砂盒内研,旋入井花水,取浓汁二斗。
右件捣罗为细末,将粉面并药一处拌和令匀,然后将杏仁汁旋洒于前项粉面内拌揉。亦须于湿得所,握相聚,扑得散,即用粗筛隔过,于净席上堆放如法。盖三四时辰,候水脉匀,入模子内实踏,用刀子分为四片,逐片印“风”字讫,用纸袋子包裹,挂无日透风处四十九日。踏下即用纸袋盛挂起,不得积下;挂时相离著,不得厮沓,恐热不透风。每一石米用曲一百二十两,隔年陈曲有力,只可使十两。
〔豆花曲〕
白面五斗 赤豆七升 杏仁三两 川乌头三两 官桂二两 麦蘖四两,焙干。
右除豆、面外,并为细末,却用苍耳、辣蓼、勒母藤三味各一大握,捣取浓汁浸豆。一伏时漉出豆,蒸,以糜烂为度。豆须是煮烂成沙、控干放冷方堪用;若煮不烂,即造酒出,有豆腥气。却将浸豆汁煎数沸,别顿放,候蒸豆熟,放冷,搜和白面并药末。硬软得所,带软为佳;如硬,更入少浸豆汁。紧踏作片子,只用纸裹,以麻皮宽缚定,挂透风处,四十日取出曝干,即可用。须先露五七夜后使,七八月以后方可使。每斗用六两,隔年者用四两。此曲谓之错著水。李都尉玉浆乃用此曲,但不用苍耳、辣蓼、勒母藤三种耳。又一法只用三种草汁浸米一夕,捣粉,每斗烂煮赤豆三升,入白面九斤,拌和踏,桑叶裹入纸袋,当风挂之,即不用香药耳。
以上风曲〔玉友曲〕
辣蓼、勒母藤、苍耳各二斤,青蒿、桑叶各减半,
并取近上稍嫩者用石臼烂捣,布绞取自然汁。更以杏仁百粒,去皮尖,细研入汁内。先将糯米拣簸一斗,急淘净,控极干,为细粉,更晒令干,以药汁逐旋,匀洒,拌和,于湿得所。干湿不可过,以意量度抟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各排在筛子内,于不透风处净室内,先铺干草,一方用青蒿铺盖厚三寸许,安筛子在上,更以草厚四寸许覆之;覆时须匀,不可令有厚薄。一两日间不住以手探之,候饼子上稍热、仍有白衣,即去覆者草。明日,取出通风处,安桌子上,须稍干,旋旋逐个揭之,令离筛子。更数日,以篮子悬通风处,一月可用。罨饼子须熟透,又不可过候,此为最难;未干,见日即裂。夏日造,易蛀;唯八月可备一秋及来春之用。自四月至九月可酿,九月后寒,即不发。
〔白醪曲〕粳米三升 糯米一升,净淘洗为细粉 川芎一两峡椒一两为末 曲母末一两,与米粉、花未等拌匀 蓼叶一束桑叶一把 苍耳叶一把。
右烂捣,入新汲水,破,令得所滤汁拌米粉,无令湿,捻成团,须是紧实。更以曲母遍身糁过为衣,以谷树叶铺底,仍盖一宿,候白衣上揭去,更候五七日,晒干.以篮盛,挂风头。每斗三两,过半年以后即使二两半。
〔小酒曲〕
每糯米一斗作粉,用蓼汁和匀,次入肉桂、甘草、杏仁、川乌头、川芎。生姜与杏仁同研汁,各用一分作饼子。用穰草盖,勿令见风。热透后,番依玉友罨法,出场,当风悬之。每造酒一斗用四两。
〔真一曲〕
上等白面一斗,以生姜五两研取汁,洒拌揉和,依常法起酵,作蒸饼,切作片子,挂透风处,一月轻干可用。
〔莲子曲〕
糯米二斗,淘净,少时蒸饭,摊了。先用面三斗,细切生姜半斤如豆大,和面微炒,令黄,放冷,隔宿亦摊之。候饭温,拌令匀,勿令作块,放芦席上,摊以蒿草,罨以黄子,勿令黄子黑。但白衣上,即去草,番转更半月,将日影中,晒干入纸袋盛,挂在梁上风吹。
以上醒曲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