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韬·奇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武王询问太公说:“用兵的法则,其要领是什么?”太公答道:“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失败。
“夫两阵之间,出甲阵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栅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存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孔;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幕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扎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行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在珲;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当两军对阵交锋时,卸下铠甲放下武器,放纵士兵行列混乱,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占领草木茂盛地区,目的是为了便于隐蔽撤退;占领溪流湍急河谷险要的地方,目的是为了以少击众;占领低谷、水泽等低湿幽暗地区,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成车和骑兵行动;占领险隘关塞山林地形,目的是藏匿军队踪迹;占领平坦开阔地区,目的是为了同敌人比勇斗力;行动入离弦之箭,猛如拨动弩牙,其目的是为了粉碎敌人精细周密的安排;巧妙设伏,设置奇兵。虚张声势,诱骗敌人,目的是为了打败敌军,擒获敌将;四面八方进攻,目的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圆阵和方阵;乘敌人惊慌失措时发动进攻,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一击十;乘敌人疲劳不堪、夜晚宿营时突袭,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十击百;利用奇妙的技术架桥造船,目的是为了越过深水,渡过大河;使用强督和长兵器,目的是为了便于越水作战;在边远地区设置关卡,派出侦察人员,快速行动,不拘常法,目的是为了降服敌人城池占领敌人土地;故意大声鼓噪暄嚣前进,目的是为了扰乱敌人耳目施行奇计妙策;冒着大风暴雨天气展开行动,目的是为了攻前袭后多方进击;冒称敌人使者潜入敌后,目的是为了切断敌人粮道;诈用敌人号令,穿着敌军服装,目的是为了便于准备撤退;作战中对官兵晓以大义,目的是为了激励士气战胜敌人;加封官爵,加重奖赏,目的是为了劝勉官兵奋勇效命;实行严刑重罚,目的是为了促使疲惫的官兵坚持战斗;有喜有怒,有赏有罚,有礼有威,有慢有快,目的是为了协调全军意志,统一部属行动;占领高大而又视野开阔的地形,目的是为了利于警戒和守备;保守险隘要地,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防御;占领山深林密的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储粮秣,目的是为了持久作战。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为语变。
所以说,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灵活调遣兵力,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明白军队治理得好与坏的关系,就谈不上随机应变。
“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武王曰:“善哉!”
所以说,将帅不仁慈,士兵就不会拥护;将帅不勇敢,士兵就没有战斗力:将帅不机智,士兵就会疑心重重;将帅不精明,军队就会遭到惨败;将帅考虑问题不仔细周到,军队就会错失良机;将帅缺乏警惕,军队就会疏于戒备;将帅领导不坚强有力,军队就会玩忽职守。所以,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将帅严整军队就同他一起严整,将帅无能军队就同他一道混乱。得到了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昌盛军队强大;得不到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衰弱军队覆亡。”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何典
- 绣云阁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