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中庸
文公解中庸为平常。非于中之外复有所谓庸,只是这中底发出于外,无过不及,便是日用道理。平常与怪异字相对,平常是人所常用底,怪异是人所不曾行,忽然见之便怪异。如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日用事,便是平常底道理,都无奇特底事。如尧舜之揖逊,汤武之征伐,夷齐之立节,三仁之制行,又如视之思明,听之思聪,色之思温,猊之思恭,与夫足容之重,手容之恭,头容之直,气容之肃,及言忠信,行笃敬,居处恭,执事敬等类,论其极致,只是平常道理。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平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易。如五榖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可食可服而不可厌者,无他,只是平常耳。故平常则自有不可易之义。其余珍奇底饮食衣服,则可供一时之美,终不可以为常。若常常用之,则必生厌心矣。
程子谓“不易之谓庸”,说得固好,然于义未尽,不若文公平常之说为明备。盖平常字包得不易字意,不易字包不得平常字意,其实则一个道理而已。游定夫谓“中和以性情言,是分体用动静,相对说。中庸以德行言,是兼行事,相合说。”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