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亡國
凡亡國之君,其朝未嘗無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嘗無先王之書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其賢不用,其法不行也。苟書法而不行其事,爵賢而不用其道,則法無異乎路說,而賢無異乎木主也(两'"乎"字《治要》作"於")。
昔桀奔南巢,紂踣於京,厲流於彘,幽滅於戯。當是時也,三后之典尚在,而("而"字原脫,據《治要》補)良謀之臣猶存也。下及春秋之世,楚有伍舉、左史倚相、右尹子革、白公子張(《治要》無"白公子張"四字)而靈王喪師,衛有太叔儀、公子鱄、蘧伯玉、史鰌(《治要》無"史鰌"二字)而獻公出奔,晉有趙宣子(《治要》作"孟")、范武子、太史董狐(《治要》無"太史董狐"四字)而靈公被殺(《治要》作"弑"),魯有子家覊、叔孫婼而昭公野死,齊有晏平仲、南史氏而荘公不免弑("弑"字原脫,據《治要》補),虞、虢有宫之奇、舟之僑而二公絶祀:由是觀之,苟不用賢,雖有無益也。
然此數國者,皆先君舊臣世禄之士,非遠求也。乃有遠求而不用之者。昔齊宣王(原作"桓公", 據四庫本改。徐湘琳曰:"錢校云,'桓公'當作'宣王'。案,陳士元《孟子雜記》云:'孟子,齊宣王時人。徐幹稱桓公,誤。'")立稷下之宫(原作"官", 據四庫本改),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自孟軻之徒皆遊於齊;楚春申君亦好賓客,敬待豪傑,四方並("並"字徐本譌作"立")集,食客盈館,且聘荀卿,置諸蘭陵。然齊不益強,黄歇遇難,不用故也。夫遠求賢而不用之,何哉?賢者之爲物也,非若美嬪麗妾之可觀於目也,非若端冕帶裳之可加於身也,非若嘉肴庶羞之可實於口也。將以言策,策不用,雖多亦奚以爲?若欲備百僚之名,而不問道德之實,則莫若鑄金爲人而列於朝也,且無食禄之費矣。然彼亦知有馬必待乘之而後致遠(四字《治要》作"然後遠行"),有醫必待使("使"原作"行",據《治要》、《意林》改)之而後愈疾,至於有賢則不知必待用之而後興治(《意林》作"興理")者(《治要》作"也"),何哉?賢者難知歟?何以遠求之;易知歟?何以不能用也。豈爲寡不足用,欲先益之歟?此又惑之甚也。賢者稱於人也,非以力也,力者必須多,而知者不待衆也。故王卒(原缺一字,諸本皆然。徐本據錢校作"卒",又曰:"《百子全書》本作'臣'。"今據錢校補。)七萬,而輔佐六卿也。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周有亂臣十人而四海服,此非用寡之驗歟!
且六國之君雖不用賢,及其致人也,猶脩禮盡意,不敢侮慢也。至於王莽,旣不能用,及其致之("之"字原脫,據《治要》補)也,尚不能言。莽之爲人也(《治要》無"也"字),内實姦邪,外慕古義,亦聘求名儒,徴命術士,政煩敎虐,無以致之,於是脅之以峻刑,威之以重戮,賢者恐懼,莫敢不至。徒張設虚名,以夸海内,莽亦卒以滅亡。且莽之爵人也("也"字原脫,據《治要》補),其實囚之也。囚人者,非必著之(《治要》無"之"字)桎梏而置之囹圄之謂也,拘係之愁憂之之謂也。使在朝之人,欲進則不得陳其謀,欲退則不得安其身,是則以綸組爲繩索,以印佩爲鉗鐡也(原注:一作"以印綬爲鉗鐡也"。)。小人雖樂之,君子則以爲辱矣("矣"字原脱,據《治要》補)。故明王之得賢也,得其心也,非謂得其軀也。苟得其軀而不論其心也(《治要》無"也"字),斯與籠鳥檻獸無以異也(《治要》無"未有異也")。則賢者之於我也,亦猶怨讐也(《治要》無"也"字),豈爲我用哉!雖日("日"字誤原作"曰",據《治要》改。此二字《治要》作"日雖")班萬鍾之禄,將何益歟!故苟得其心,萬里猶近;苟失其心,同衾爲遠。今不脩所以得賢者之心,而務循(《治要》作"脩")所以執賢者之身,至於社稷顛覆,宗廟廢絶,豈不哀哉!
荀子(《治要》作"孫子")曰:"人主之患(《荀子·致士篇》作"害"),不在乎(《治要》作"於")言不用賢,而在乎(《治要》作"於")誠不用賢(二句《荀子》作"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前賢多疑其誤)。言用賢者(《荀子》句端有"夫"字),口也;郤賢者,行也。(二句原作"言賢者口也,知賢者行也", 據《治要》及《荀子》改補。"郤"字徐本譌作"欲"),口行相反(《治要》無"相"字,《荀子》有),而欲賢者之進(《荀子》作"至"),不肖者之退(二"之"字據《治要》及《荀子》補,《荀子》句末有"也"字),不亦難乎!夫照(《荀子》作"耀")蟬者,務明其火(《荀子》"務"下有"在"字),振其树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树無益也。人主有能明其德者(《荀子》句端有"今"字),則天下其)歸之(《荀子》無"其"字,若蟬之歸火也(《荀子》"火"前有"明"字)。"善哉言乎(《治要》作"也")!昔伊尹在田畝之中,以樂堯、舜之道,聞成湯作興,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紂之惡,居於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亦自商如周;其次則寗戚如齊,百里奚入秦,范蠡如越,樂毅逰燕。故人君苟脩其道義,昭其德音,愼其威儀,審其敎令,刑無頗僻(《治要》作"類"),獄無放殘,仁愛普殷,惠澤流播,百官樂職,萬民得所,則賢者仰之如天地,愛之如親戚(《治要》作"其親"),樂之如塤箎,歆之如蘭芳,故其歸我也,猶决壅導滯注之大壑("滯"下原衍一"水"字,據《治要》删),何不至之有乎("乎"字原脱,據《治要》補)?苟麤穢暴虐,馨香不登,讒邪在側,佞媚充朝,殺戮不辜,刑罰濫害,宫室崇侈,妻妾無度,撞鐘舞女,淫樂日縱,賦稅(《治要》作"征稅")繁多,財力匱竭,百姓凍餓,死莩(《治要》作"怨喪")盈野,矜己自得,諫者被誅,内外震駭(《治要》作"騷"),遠近怨悲,則賢者之視我容貌也如魍魎(《治要》作"蝄蜽"),臺殿也如狴犴(《治要》作"狴牢"),采服也如衰絰,絃歌也如號哭,酒醴也如滫滌,肴饌也如糞土(此六句《治要》均無中間之"也"字)。從(《治要》作"衆")事舉錯,每無一善,彼之惡我也如是,其肯至哉!今不務明其義,而徒設其禄,可以獲小人,難以得君子。君子者,行不媮(《治要》作"苟")合,立不易方,不以天下枉道,不以樂生害仁,安可以禄誘哉!雖強搏執之而不獲已,亦杜口佯愚,苟免不暇,國之安危將何頼焉(《治要》無"焉"字)。故《詩》曰:"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此之謂也。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墨子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