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二
炎兴下帙四十二
起建炎四年九月一日庚子,尽十月一日庚午。
九朋一日庚子朔吕颐浩驻军於饶州。
吕颐浩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张道王涣颜孝恭巨师古杨惟忠王燮六军皆听节制李成寇江州颐浩乃驻军於饶州四望山。
三日壬寅知德安府陈规以王命招马友降。
马友扰於京西湖北也。以其众寇德安府围城数月不退知府陈规守御甚严友不能近规乃与友约通买卖盐一斤为钱二十千八月有使往四川回者以路不通行留使府中规乃与奉使谋令以王命招友受降友许诺戏成而奉使行友乃以文字报前路不得邀掠奉使至孝感县尉告之以前途难行奉使遂止而友复猖獗矣。时曹成屯於三龙河也。。
四日癸卯通泰州镇抚使岳飞入泰州。
七月岳飞除通泰州镇抚使至是以本部兵入泰州飞治军严整将士畏之禁止军中不得搔扰百姓室家安堵尤得民情。
七日马进入兴国军。
马进自黄州渡江由大冶县寇兴国军知军李仪及军县官皆在城中遂开门纳之进入城放买卖不杀掠如官军焉。
赵延寿寇德安府。
赵延寿号赵不忙以众犯德安府等界守臣陈规御退之。
二十日已未金均房州安抚使王彦及桑仲战於平丽县长沙坪仲败走追至竹山县而还仲退据房州。
王彦在金州时中原盗贼蜂起大者据州县铸印章擅生杀更相吞噬以图非望而饥馑荐臻无所资给惟四川号为全富金州适当蜀之门户彦抚民治军宽猛得宜军民皆信响之巨寇桑仲已陷襄阳进攻均记知州李伦清韦知几脱身奔窜仲势益张有窥四川之意拥众号三十万直犯金州白玉关彦以官军保长沙坪仲者彦之旧部曲也。以申状恳请於彦曰:仲於公无敢犯愿假道入蜀以就食耳彦语将佐曰:吾素知桑仲之为人善驭士卒轻财善斗然勇而无谋决为诸公破之乃遣统领官门立为先锋立血战不胜马陷於淖中其子璋驰马适过立呼之使救璋不愿而去立遂被执为贼碎其尸立骂不绝口而死人心震恐。且粮食不继或请避贼锋彦曰:方今丑虏(改作强敌)在陕右桑仲在安康则四川腹背受敌柰天下何吾荷国家厚恩誓不与贼俱生以母老托其友遂率同统制王宗永相为犄角时官军才二千人彦谓诸将曰:大丈夫要当以忠义死节,岂可效鼠辈偷生负国敢有言避贼者斩人皆奋励愿争先致死已未贼张步骑六道并进其势甚盛彦执旗大呼麾士士悉殊死斗自辰及酉贼大败追袭二百馀里贼阵黄水(此三字改作陈永)还据房陵。
二十三日壬戌张浚以陕西路军军於富平为娄宿(改作罗索)所袭诸军不战皆溃。
先是张浚以川陕宣抚之职後生气锐欲聚兵深入削平祸乱初至汉中会诸将问大举之策前军统制王彦独以为不可曰:陕西兵将上下之情皆未相通。若少有不利则五路俱失不。若。且屯兵利阆兴洋以固根本设。若敌人犯境则檄诸路将帅互为应援以御敌。若不捷亦未至为大失也。时浚之幕客皆轻敌其气亦锐见兵马已集谓大功可成要当疾进闻彦之言皆相视而笑曰:提兵数万乃畏怯如此何日可成大功彦以计不行即请为利州路铃辖而去後浚。
驻於秦州金人败吴玠於彭店原复还河东浚欲大举因问威武大将军曲端有何计策端谓承平之久人不经战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且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方可议战浚不喜乃曰:将军持不战之说,岂可以当大将端曰:唯遂纳威武大将(军印犹用)端为参谋时王庶亦为参谋谋论不协端因辞遂以为都转运使随军而已端与彦之言不用由是浚与幕客刘子羽辈专为攻战之谋常人诸幕客中有言兵马一集可一埽金人尽净者浚大喜之干办公事郭弈应声曰:不知是怎麽地一埽用茹帚埽为复用埽帚埽一坐绵惊愕浚亦默然是时大举之议已定虽三尺之童皆知其不可幕客与兵将皆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唯诺相应和者十八九闲有反复论难者。又持之不坚独杨晟惇极言其非浚不从兵事既举晟惇乃求行边不随幕府浚乃竭全陕六路事力举於富平金银钱帛粮食如山积浚以熙河路帅刘锡为都统制浚以九月发秦亭亲督战六路兵二十万马七万约以更相策援浚见兵马俱集大喜谓当自此便可以径入幽燕问曲端如何端曰:必败浚曰:若不败如何端曰:若宣抚之兵不败端伏剑而死浚曰:可责状否端即索纸笔责令状曰:如不败某伏军法浚曰:浚。若不胜复当以头与将军遂大不协金人屯於大封县相去八十里而娄室索堇(改作罗索贝勒)方在绥德军众请击之浚曰:不可夫战者当投战书约日会战乃遣使投书金人不报书凡数往浚大书於榜曰:有能生致娄室勃勤(改作罗索贝勒)者虽白衣亦授节度使赏银绢皆万计娄室索堇(改作罗索贝勒)自绥德军来移军与官军对垒榜其军曰:有能生致张浚者赏驴一头布一匹娄室勃堇(改作罗索贝勒)率数十骑登山以望浚军曰:人虽多营壁不固千疮万孔极易破耳浚犹遣使约战金人许之至期辄不出兵以为常浚以娄室(改作罗索)为怯。且曰:吾破虏(改作敌)必矣。幕客有请以妇人巾帼之服遗娄室(改作罗索)者诸路乡民运粮草锱重者络绎於道路至军则绕寨安泊每州县自为小寨以车马为卫十十五五相连不断先是知凤翔府兼权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公事吴玠谓地势不利宜据高阜众曰:我师数倍。又前临苇泽非骑兵所宜不听是日也。娄室孛堇(改作罗索贝勒)选三千骑蓐食令折合勃堇(改作哲格贝勒)率之囊土踰淖径赴乡民小寨乡民奔乱不止践寨而入诸军惊乱浚乘骑急奔诸军皆溃。
惟环庆路经略赵都承先生至邠州乃稍定金人得胜不追所获珍宝钱帛如山岳不可计郭弈为《诗》曰:娄室(改作罗索)大王傅语张老谢得送到粮草斗秤不留一件怎生见得多少浚自愧轻举无功乃归罪赵哲矣。或有以诸葛孔明比浚者幕客,或以为讥而怒之彼曰:非敢讥也。也。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以似之
二十五日甲子金人陷楚州
金人用降人卫进言专攻北壁四十独创性日昼夜不怠已未礟著敌楼飞石中赵立股骨折而死徐州人密藏理其尸立死之六日而城陷立一妻一妹一女年十馀岁一男方总角或遭虏掠或被杀害皆尽後有人见其男在虏(改作金)寨中犹言我爹爹死後便有此事闻之者为之堕泪立在楚州也。视金人如仇雠每言及金人必嚼齿而怒常戒约士卒惟以杀金人为言。且曰:若不幸城陷则当备巷战每一巷口皆以甎垒合隔三五巷为一间道出兵以杀金人则金人可以尽杀每战皆亲履行阵为旗头见士卒有回顾或退移一步者定行军法故人人用命不敢有退怯心君子礟之馀力而死其身哀哉!加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烈立庙楚州与十人恩泽皆无承受者初立至楚州有徐州军民老小仅数千强壮惟二千。又有楚州将兵约二千四县民约五千淮阴县首领严宗义(兵也。)共不满万人受围既久徐州人渐有归乡而去者围城初有野麦野豆可以为粮後皆不生物有岛茨贱斩掘之後为水所没城中绝粮食至草木有悄榆皮而食者亲戚互相食啗至城陷而心不变城陷之始四县民兵争门而出往往有得生者民兵首(领有)万五石琦蔚亨号为千人敌皆得出惟左彬不忍弃其妻彬乘马坐妻於马後以绳维之手提大刀争门而出手杀数十人力困而死绍兴五年徐州将校出立尸改葬自顶至足无一肢脱落者惟左股为礟所伤骨折不绩人皆奇之。
中兴姓氏忠义傅曰:赵立徐州人也。少为军卒建炎三年领兵数千与金人苦战徐州互有胜负以众寡不敌率兵走楚州尚有众八百时无守即命立为泗楚州镇抚使金人以重兵围之一年尽其攻击之术立以死拒破之城中居民有小过即诛斩一家使无遗类威勇振一方前後杀金人数万多为人巴悬之。
城上金人每欲渡江以立正梗淮东故不敢渡刘光世以兵五万聚润州畏大敢进朝廷命以兵救立不敢来诏国观察使後拒大金於城上中礟而死年三十七胸有成竹金闻立死争以云:梯登城城中死战。又大败之杀其数千人然城中无主将悖胜弛备大金探知之遂争登城城陷皆屠之朝廷嘉立之中赠开府仪同三司後赐庙宇楚州号显忠。
追荐楚泗等州镇抚使赵立并陷没官吏军民黄录道场青词伏以比者丑虏(改作强敌)凭陵群方振扰涂炭既弥於淮甸襟喉。适在於山阳惟时帅臣为国城守提孤军而力奋冒强敌(改作突骑)以直前拏兵几及於三时叩垒殆逾於百战贯精忠於日月塞英气於乾坤虽云:壮志之莫成固已荣名之不配念元身之遽没极恩数以难酬辄罄丹诚仰干洪造按科仪而载祓冀仙圣之来临特垂助顺之明俯录尽忠之魄嘉其节死处以仙科坐起万化之涂永脱九幽之籍不沦为物以劝事君。
追荐赵立等道场罢散朱表解纷排难尝力蹈於危机福善祸淫固莫逃於昭鉴惟千城之故将实当世之奇材既忠勇以亡身宜神明之护祐至庆而动天地固异常伦忠死而作神仙况存明训。
前御史中丞秦桧将家属自虏(改作金)寨逃归至涟水军丁禩水寨。
御史中丞秦桧初以不愿立张邦昌遭粘罕(改作尼堪)拘执北去并其妻王氏同行随行有小奴砚童与婢兴儿御史街司翁顺而已至金国见虏(改作金)主文烈帝高綦附立异姓之节以赐其弟挞懒(改作达兰)为任用任用者执事了挞懒(改作达兰)说高其节甚相亲信金人许随南官迁徙之人各逐便砚童兴儿翁顺皆不欲舍桧去乃共欲同生死遂不相离金人欲用挞懒(改作达兰)提兵而南也。命桧以任用偕行桧密与妻王氏为计至燕山府留王氏而已独行王氏故为喧争曰:我家翁父使我嫁汝时有赀货二十万贯欲使我与汝同甘苦尽此平生今大金国以汝为任用而乃弃我於途中耶喧争不息挞懒(改作达兰)与桧之居比邻声相闻挞懒(改作达兰)妻一车婆闻之请王氏问其故王氏具以告一车婆曰:不须虑也。大金国法令许以家属同行今皇弟为监军变带家属在军中秦任用何故留家属在此而不同行也。白之挞懒(改作达兰)遂令王氏同行由是砚童兴儿翁顺变偕行桧为任用。又随行作。
忝谋军事。又为随军转运使在孙村浦寨中楚州陷孙村浦寨金人纷纷争趋入楚州桧常以梢工孙静为可与语遂密约静於淮岸乘纷纷不定作催淮阳军海州钱粮为名同妻王氏砚童兴儿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数人登小舟令静挂席而去至涟水军界为丁衤異水寨选者所得将执缚而杀之桧知水寨尚为国家守乃告之曰:我桧也。寨兵皆村民不晓其说。且谓执到奸细陵辱之桧曰:此中有秀才否当知我姓名,或谓有卖酒王秀才当令一看之王秀才名安道字伯路素不识桧乃佯为识桧以绐其众。且欲存桧也。遂一见而箍揖之曰:中丞安乐劳苦不易众皆以为王秀才既识之即不可杀遂以礼待之砚童兴儿翁顺高益恭等一行皆得生全王秀才之力也。。
二十六日乙丑王癖以其众降於王彦。
王癖曹端自襄阳溃散屯於中庐也。癖杀端而侵秭归不知地利为思州田祐恭族蛮兵以木弩射路退於房州是时桑仲方攻金州而辟为仲声援及仲败辟不敢进彦遣人以顺逆谕辟使辟以忠义归朝廷与附叛贼荣辱利害相去甚远辟大悟请降彦欲诣辟垒众谓辟虽愿请降然心反覆未可知彦曰:我以至诚待辟辟虽诈何能为遂肩舆至辟营辟大惊迎迓甚恭彦具饭与辟对食开谕祸福辟与其党皆俯伏听命遂遣诣镇抚使司将佐皆不更易,於是人人愿为之用辟後腰斩於兴元府不克令终。
二十七日丙寅赵延寿焚郢州。
金人攻李彦先於淮河彦先被杀。
李彦先者韩世忠後军管队使牙也。先是有李进彦犯罪配远恶过江州遇一道人曰:汝异日常富贵指其口曰:能容拳则为公侯令进彦以拳内口中才容半许道人曰:惜哉!虽富贵所得者苦不多耳临去语进彦曰:汝不可自发心逃遁候有人教尔去去即无害进彦曰:诺至衡山防送者曰:嗟乎!生为兵士傅送罪人何时已乎!叱进彦曰:汝自去我亦亡矣。进彦谢之而去後投韩世忠军中隶彦先队下世忠溃於沐阳也。彦先与本队四十三人得二舟下海聚众有数千彦先进彦分统之赵立在楚州受围彦先以舟船往来策应与立刺臂为义兄弟城陷之日彦先舟船犹在北神镇淮河中前後挖於金人进退未得至是。
金人以舟船并力攻彦先彦先所乘舟不达到石急收不鹰为金人舟船簇拥彦先全家皆死於淮河时进彦舟船在东海县招集彦先馀众遂为首领後於许浦受刘光世招安。
韩世清驻劄宣州。
韩世清屯於徽州也。六月命世清池州驻劄八月刘洪道以吕颐浩为参谋来知池州随行有王涣李贵崔邦弼等兵共数十是时世清有众万馀洪道以池州钱粮阙乏令世清宣州驻劄世清遂驻劄於宣州。
十月一日庚午朔张浚斩环庆路经略使赵哲。
富平之败张浚欲斩大将近以藉口浚在汾州会诸交帅议事浚立堂上诸将帅立堂下浚问误国大事谁当任其咎者众皆言环庆兵先走浚即令拥环庆经略使赵哲斩之哲不伏。且言有复辟功提辖官以骨朵击其口血流不能作声斩於堠下不厌公议众语喧哗浚遂以黄榜赦诸将罪以安众心。
张浚放散五路勤王兵。
赵哲已死诸路帅听令张浚命各归本路歇泊令方。
张浚以孙恂权环庆路经略使。
张浚既斩赵哲环庆阙帅乃以便宜命转运判官孙恂权环庆路经略使命其抚恤士卒整饬行伍激励将心振作惰气无有怠纵自蹈前辙。
慕洧以环州叛附於西夏。
赵哲被诛其部下惊愕人人自危。且人人痛切张浚杀将御罪或语诸将曰:汝等战勇而帅独坐诛天下甯有是事孙恂既权帅事也。刘子羽语恂令阴图环庆诸将恂纳其言斩统领官乔泽张忠而统制官慕湖觉之惧遂以环州叛张浚遣泾原统制官李彦琪救环州湖附於夏国。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一百四十二校勘记。
盐一斤为钱二千(误作二十千)八月有奉使往四川回者(脱拳字)平仲退据房州(平字衍)皆脱身奔窜(脱皆字)以陕西路军军於富平(一作以陕西五路军於富平)议卫)惜乎!以礮之馀力而死其身(应作惜乎!死於礮之馀威不得见之)有赀财二十万贯(财误作货)我御史中丞秦桧也。(御误作御)兵共数千(千误作十)慕容洧(脱容字下同)。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