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祖武德五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变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
为什么唐高祖时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时只命修五代史呢?因为唐太宗时史臣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经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它们都很详备,没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纳了史臣们的意见,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五代史同时撰成。
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的遗志。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而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