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1、尊王观念和正统三续三绝
与《春秋》义例有关。与《新五代史》相关的,是如何看待唐宋之间的历史,五代史如何定位的问题,欧阳修提出不伪梁的史法对统一行动,他也给予肯定,如对宋灭南唐的史论有表现。
2、书法谨严,传信守实
《四库全书总目》和钱大昕都说欧阳修重褒贬,轻事实,并不符合实际。当然有时为褒贬对事实有一定的处理,有时处理也未必都恰当。
3、书人不书天
《新五代史》卷59《司天考第二》他明确提出:书人不书天的主张,并对天人感应说进行了批驳,在《吴越世家》有评论,认为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历史很难行的通。
4、四夷附录
《新五代史》有两卷记载契丹兴起的,反映了他重视民族史。
一、塑造了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
《新五代史》塑造的生动人物形象,如唐庄宗、刘皇后、周德威、王彦章、冯道等,都写得极其动人,流传广远。如在《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序》中对唐庄宗的一段描写。其文曰: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措,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里,序文前半部分描述了庄宗在晋王死后继承遗志发奋图强的精神与行动,后半部分写了庄宗的衰败,虽然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以一种议论叹唱的口气,但由于它语言形象、感情饱满,因而一下子就取得了以议代叙和吊古抒怀两种作用,,于是唐庄宗这个楚霸王式的悲剧英雄突然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又如在第三十二卷《死节传》中所刻画的王铁枪即 王彦章的形象。他从小当兵,靠自己的勇猛过人而得到步步提升。作者开头写到: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这简洁的两笔就勾画出了这个猛将的形象。然后着重写晋军进逼、形势危急之时,彦章被荐,担任招讨使,受命出兵破敌的经过: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谴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这段不动声色,三日破敌的描写,将王铁枪的骁勇善谋,沉着果断的个性、气质、才能都活画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笔调轻灵,诙谐幽默
《新五代史》作者笔调轻灵,于干练浑茫中时而露出一种诙谐幽默,使读者乐而忘疲。如在《伶官传》中对敬新磨写得有情有致,滑稽幽默,让人 读后回味无穷。请看其中两个小故事: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租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依柱而呼曰:陛下勿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
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不时露出一些幽默和滑稽的情调,使人读后总有余意未尽之感。
三、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性
《新五代史》整个作品中充盈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和一种强烈的抒情性。《新五代史》中标明立传的人物有256个,其中故事比较生动、性格比较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50多人。而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悲剧性的。作为帝王的有朱温、李存勖;作为宰辅的有敬翔、郭崇韬、安重诲、桑维翰、苏逢吉、史弘肇;作为大将的有王彦章、周德威、李存孝等。其中有些人物的功业深为作者所钦佩,而其遭遇又极其不幸,深为惋惜,如李存勖、,郭崇韬等;有些人品行恶劣,多行不义,死有应得,但这些人的兴衰生死多与历史教训联系了起来,同样能引起人们的感慨深思。《新五代史》中到处都充溢着欧阳修对于整个五代时期的绝望与悲哀,这种强烈的悲剧意识,使《新五代史》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是理所当然的。一提《新五代史》的抒情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欧阳修的好发议论,而且每发议论总是以呜呼二字开头。当然文章是否具有抒情性,并不在乎是否用呜呼二字开头,而在于作者叙事时是否真 饱含热情,,是否具有强烈的爱憎。清代章学诚曾讥《新五代史》是一部吊祭哀挽文集,这不但不降低《新五代史》身价,反而正说明了欧阳修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愤激感慨和充篇盈纸的吊古伤今之情。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