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列传十一
丁会,字道隐,寿州寿春人。父季。会幼放荡纵横,不治农产,恆随哀挽者学 绋讴,尤嗜其声。既长,遇乱,合雄兒为盗,有志功名。黄巢渡淮,会从梁祖为部 曲,梁祖镇门,会历都押衙。自梁祖诛宗权,并时溥,屠硃瑄,走硃瑾,会恆以兵 从,多立奇功。文德中,表授怀州刺史,历滑州留后、河阳节度使、检校司徒。自 河阳以疾致政于洛阳。梁祖季年猜忌,故将功大者多遭族灭,会阴有避祸之志,称 疾者累年。天复元年,梁祖奄有河中、晋、绛,乃起会为昭义节度使。昭宗幸洛阳, 加同平章事。其年,昭宗遇弑,哀问至,会三军缟素,流涕久之。时梁祖亲讨刘守 文于沧州,驻军于长芦。三年十二月,王师攻会,居旬日,会以潞州归于武皇。 《北梦琐言》:梁祖雄猜,疑忌功臣,忽谓敬翔曰;“吾梦丁会在前祗候,吾将乘 马欲出,圉人以马就台,忽为丁会跨之以出,时梦中怒,叱喝数声,因惊觉,甚恶 之。”是月,丁会举潞州军民归河东矣。引见,会泣曰:“臣非不能守潞,但以汴 王篡弱唐祚,猜嫌旧将,臣虽蒙保荐之恩,而不忍相从,今所谓吐盗父之食以见王 也。”武皇纳之,赐甲第于太原,位在诸将上。五年,汴将李思安围潞州,以会为 都招讨使、检校太尉。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亲阎佐,任海州刺史。阎宝年轻时在朱瑾手下当牙将,朱瑾失守兖州后,阎宝和朱瑾的将军胡规、康怀英投奔汴梁,都受到提拔。自从梁太祖在河朔用兵,到关西争霸,阎宝和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都是大将,带兵四面出击,所到之地立功受奖,历任氵名、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909),梁太祖任阎宝为邢氵名节度使、检校太傅。唐庄宗平定魏博,天祐十三年(916),又进攻相、卫、氵名、磁等州,都被攻下了,只有阎宝独自保住邢州,孤城失去援助。八月,阎宝献邢州投降,庄宗嘉奖了他,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任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等使,以宾客之礼相待,地位在各将之上,每当有要事谋划,总与他一起商量决定。
庄宗嗣王位,与会决谋,破汴军于夹城。七年十一月,卒于大原。庄宗即位, 追赠太师。有子七人,知沆为梁祖所诛,余皆历内职。
契丹侵犯幽州时,周德威的情况危急,阎宝和李存审跟随明宗在幽州西北攻打契丹,解除幽州之围后回师。胡柳一战,各军逗留不前,梁军登上无石山,军势很盛大。庄宗看了,担心抵挡不住,想保住营地。阎宝进言说“:您已深入敌境,偏师不利,敌军王彦章的骑兵已进入濮州,山下只剩下步兵,到晚上都有回营的想法,我们用精锐兵力攻击,敌人必然败走。现在如果撤退,必然会被敌人乘势进攻,我军还没有集合,若再听说敌人胜了,就会不战而自己溃散。凡是决定胜利要料定军势,决定作战要料定军情,情势已料定了,就应毫不迟疑的做出决断。现在大王您的成败就在这一战,如不决胜,假如使剩下的兵力渡过黄河,河朔一带就不归您所有了,您要努力而为呀。”庄宗听了一惊,说:“没有您就几乎失去战机了。”立即带骑兵大声呼喊,挥动长矛攻山,大败梁军。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硃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兗 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 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 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 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 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等使,待以宾礼,位在 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 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 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 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 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 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 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十八年, 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 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十九年正月, 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 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 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
天祐十八年(921),张文礼杀害王..反叛,阎宝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八月,收复赵州,渡过滹水,抓获贼党张友顺。九月,逼近真定,在西南隅扎营,挖沟环绕城墙,决开大悲寺漕渠中的水淹浸外城墙。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人来救援镇州,前锋到了新乐,众人很忧虑。阎宝见庄宗,陈述作战方略,军情才安定。敌人退走,加授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荒,王处瑾的很多士兵出城找食物,阎宝放他们出来,埋伏士兵想截住他们。饥饿的敌兵大量来到,而阎宝各军还没集合,被敌人乘势击散,阎宝便收拢军队退保赵州,因此羞惭忧愤,积成疾病,背上长痈疽而死,死时六十岁。同光初年,追赠太师,晋天福年中,追封太原郡王。
有子八人,宏伦、宏儒皆位至郡守。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