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四十四
郑羲 崔辩
郑羲,字幼駘,荥阳开封人,曹魏将作大臣郑浑的八世孙。曾祖郑豁,慕容垂政权的太常卿。父郑晔,不做官,娶长乐潘氏为妻,生有六个儿子,都粗有志气,而郑羲排行第六,文学为优。少年时被举为秀才,尚书李孝伯把女儿嫁给他。高宗末年,朝廷拜授他为中书博士。
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曾祖豁,慕容垂太常 卿。父晔,不仕,娶于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弱冠 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
天安初年(466),刘彧的司州刺史常珍奇举汝阳来降朝廷,显祖下诏让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前去迎降,并招慰淮、汝,派郑羲参预元石军事。到上蔡之后,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人前来迎接,相见后,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并不马上入城。郑羲对元石说:“军机之事,贵在神速,而今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不如直入其城,夺其要害,据有府库,虽然这样做并非出自我们的初衷,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于是策马径自入其城池。城中还有珍奇亲信兵马数百人,驻在常珍奇宅第里面。元石既克城池,意气更加骄横怠惰,只管置酒嬉戏,毫无警戒防备之意。郑羲对元石说:“看常珍奇很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备非常之变。”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意在救火时发难,因元石有备,只好作罢。第二天,郑羲备白虎幡旗慰喻郭邑,大家心情才安定下来。
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 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 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 城,夺其管籥,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 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 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 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众心乃定。
第二年春天,他们又领军东讨汝阴。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率领精锐人马攻打,不克,于是退军至陈、项,商量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于早点回去,全都说这是好计策。郑羲说:“现在张超驱使市民,挑着石头,蚁聚穷困城池,其坚持的最长限度不会超过一个月,我们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张超粮食一完,不投降也会弃城而逃,我们可翘足以待,他自然会成擒拿之物了。而我们如弃围还归长社,长社路途遥远,张超听说必定修城深挖堑壕,多积谷薪,将来恐怕难以攻打了。”元石不听,于是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又来攻打张超,张超果然有防备,他们只好无功而还。几年以后,张超死了,杨文长代其戍守城池,食尽城溃,才攻下城池,竟如郑羲所预计的相同。淮北平定之后,郑羲迁升中书侍郎。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 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 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 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 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 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淮北平,迁中书侍郎。
延兴初年,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城。朝廷以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也为州郡长官所信,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散开。智度奔逃颍川,不久就被擒拿斩杀。因功,郑羲被赐予平昌男爵位,加授鹰扬将军。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 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 奔颍川,寻见擒斩。以功赐爵平昌男,加鹰扬将军。
高祖初年,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出使刘准政权。中山王元睿又,被当世君王宠幸,并置王官,郑羲为其作传。这以后,他便连年不转官职,家产也十分短乏,因此请假归家,便不回去了。等到李冲受宠显贵,与郑羲结成姻亲之好,于是他又被起任为中书令。文明太后为自己父亲燕宣王在长安立庙,初成后,任命郑羲为太常卿,假荥阳侯,具官属,到长安拜庙,破石造碑立于庙门。回来之后,以出使的功劳,仍赐侯爵,加授给事中。出使安东将军、西兖州刺史,假南阳公。郑羲多受贿赂,以贿成政。性情又很吝啬,老百姓有给他送礼的,甚至连杯酒块肉也不赏给别人,西门受人羊酒,东门便把东西卖了。因他是李冲的亲家,执法官员也不纠劾他。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童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都为官廉洁贞正,勤恤百姓,郑羲都上表称赞推荐他们,时论也称赞他的行为。文明太后为高祖娶他的女儿为嫔,征拜他为秘书监。
高祖初,兼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使于刘准。中山王叡,宠幸 当世,并置王官,羲为其傅。是后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因请假归,遂盘桓不返。 及李冲贵宠,与羲姻好,乃就家征为中书令。文明太后为父燕宣王立庙于长安,初 成,以羲兼太常卿,假荥阳侯,具官属,诣长安拜庙,刊石建碑于庙门。还,以使 功,仍赐侯爵,加给事中。出为安东将军、西兗州刺史,假南阳公。羲多所受纳, 政以贿成。性又啬吝,民有礼饷者,皆不与杯酒脔肉,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 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 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文明太后为高祖纳其女为嫔, 征为秘书监。
太和十六年(492)去世,朝廷赠帛五百匹。尚书奏谥曰宣,诏书曰:“盖棺定谥,先典成式,为的是激扬清浊,治道明范。以往何曾幼年有孝行,良史不改‘缪丑’之名;贾充受宠于晋,直士犹立‘荒公’之称。郑羲虽然素有文业,而为政缺少廉节清正的风范。查古代先例,其未光耀于朝策;贪财昧货之谈,已经流播民间。谥以善名,殊乖谥名初衷。又前岁之选,他所举人才并不是备有品行然后才被举选,自荷后任,功绩未昭。尚书为什么偏偏不能做到至平至公,愆失违背我朝明典!依据谥法:博闻多见叫‘文’,不勤成名叫‘灵’。可以赠谥于他,加谥文灵。”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尚书奏谥曰宣,诏曰:“盖棺定谥,先典成式, 激扬清浊,治道明范。故何曾幼孝,良史不改‘缪丑’之名;贾充宠晋,直士犹立 ‘荒公’之称。羲虽宿有文业,而治阙廉清。稽古之效,未光于朝策;昧货之谈, 已形于民听。谥以善问,殊乖其衷。又前岁之选,匪由备行充举,自荷后任,勋绩 未昭。尚书何乃情遗至公,愆违明典!依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 ‘灵’。可赠以本官,加谥文灵。”
- 推荐作品:
- 集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