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译文】
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
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代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
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 ,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
选自《尚书·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聪,闻审谓之聪,听到的都思辨之。
【译文】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 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注释】
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 好像。
【译文】
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
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
选自《尚书· 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
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
《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帝范
 - 中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