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浮生六记》写日常生活,以情贯串始终,突出描写了沈复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沈复与陈芸的结合,摆脱了旧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而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选择。沈复与陈芸两小无嫌,叹其才思隽秀,因而心注不能释,于是向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沈复和陈芸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兴趣爱好,是他们夫妻情爱日深的重要原因。他们一起赋诗论文,,邀游山水,向往摆脱世俗束缚的率性自适的生活方式。
《闺房记乐》写沈复夫妇移居金母桥避暑,陈芸说:他年当与君、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沈复夫妇不迷恋功名,不贪图荣华,向往躬耕田园、布衣蔬食的简朴生活,追求精神的自在和愉悦,表现出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浮生六记》以浓墨重彩描写沈复夫妇在简朴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谱写了一曲爱情的颂歌。在宁静的生活中,他们共享生活的欢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在危难的时刻,他们不离不弃,协力同心,共度时艰。七夕之夜,沈复镌刻愿生生死死为夫妇的图章,作为他们的爱情宣言。他们特地请人画了月老的像,以求来世姻缘,充满浪漫情调。陈芸临终前与丈夫诀别的场景,更感人至深。陈芸自知即将离世而去,却放心不下丈夫,叮嘱丈夫续娶。沈复当即表示: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陈芸抓住丈夫的手,已无力说话,只是反复说来世两字,她是用最后的生命与丈夫订来生之约,真可谓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浮生六记》对于爱情的描写,足可列于中国文学之上乘。
沈复与陈芸夫妻之间,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沈复是这样回顾他们几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沈复将陈芸视作闺中良友,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不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类似的性格。他们率性,不拘礼教,随意谈笑,肆意调谑,,超越了传统的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作者在描写他们夫妻生活时,故意淡化陈芸作为妻子的身份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别的界限,以至于沈复有此奇想: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沈复与陈芸亦妻亦友的新型家庭关系,蕴含着现代思想意识。
《浮生六记》除了爱情,还写到亲情、友情。沈复父亲是个主观武断的封建家长,他轻信流言,刚愎自用,给沈复夫妇带来极大的伤害,然而沈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沈复夫妇对子女倾注了极大的关爱,在第二次被逐出家门时,煞费苦心地为子女安排了后路,给女儿青君寻找婆家,让儿子逢森去学徒。临行之时,陈芸嘱咐女儿道: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为幸,,必善视汝。所留箱笼什物,尽付汝带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临行时托言就医,数日即归。俟我远去,告知其故,禀闻祖父可也。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充满母亲的慈爱。沈复夫妇启门将出,逢森忽大哭,曰我母不归矣。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解维后,芸始放声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这一段生离死别的描写,将母子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书中还以较多篇幅描写了友情。沈复自称多情重诺,他为朋友借贷作保,,结果朋友挟资而逃,他承担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辛辛苦苦地卖书画还债。他在扬州时,自己生活相当拮据,朋友张禹门度岁艰难,就将为移柩安葬妻子而积蓄的二十金倾囊借之。
艺术特色
《浮生六记》继承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写实传统,真实描写了作者夫妇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欢离合。正因为作者所写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广大读者感觉真实可信。作者严格遵循记其实情实事的原则,记事不夸张、不虚饰,如作者写陈芸的外貌,并没有那些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类的陈词滥调,在赞赏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风韵神采时,又写她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写陈芸外貌的缺陷,并未损害她的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可爱。作者写陈芸喜爱文学,通过自学能识文断字,并渐通吟咏,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仅有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国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描写的人物多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好人毫无缺陷,坏人一无是处,沈复笔下的陈芸,不是理想化的虚构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所写,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并无一点虚构幻想。即使写陈芸回煞这样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并无任何虚妄之词。
《浮生六记》采用板块结构,各卷按内容分类,都有明确的主题。每卷叙事以时间为序,而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闺房记乐》从沈复夫妇幼年写起,以乾隆六十年陈芸与憨园结盟为止。《闲情记趣》时间线索不分明,主要写乾隆五十七、五十八年寄居萧爽楼情景。《坎坷记愁》从乾隆五十年沈复夫妇新婚离别始,至嘉庆十年沈复人石琢堂幕止。《浪游记趣》从乾隆四十二年沈复游山阴开始,,至嘉庆十一年沈复游济南结束。按照时间先后安排板块结构,叙事集中而条理分明。全书采取板块结构,内容有重复处,则学《史记》互见法,此简彼详,彼此互补。如《闺房记乐》提到时余寄居友人鲁半肪家萧爽楼中,而寄居萧爽楼具体情形,则详见于《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写陈芸与憨园结盟,最后说: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竞以之死。憨园负情,嫁人豪门,陈芸因此血疾大发诸事,皆于《坎坷记愁》中补叙。此书记事头绪繁多,但始终以陈芸为中心,,围绕情趣二字展开。如写南园之游,从陈芸租借馄饨担解决冷饮问题开始,最后以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束。,写萧爽楼文会,也以惟芸义为官卷,准坐而构思收结。写星澜月下画兰影,则落笔到芸甚宝之,各有题咏。如此结构,叙事形散而神不散,此为散文写作之要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大学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