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大质
火之性也,大寒惨凄,凝冰裂地,而炎气不为之衰;大热煊赫,焦金烁石,而炎气不为之炽者,何也?有自然之质,而寒暑不能移也。故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各抱自然之性,非可强变者也。士有忠义之性,怀真直之操,不移之质,亦如兹者也。
是以生苟背道,不以为利;死必合义,不足为害。故不趋利而逃害,不忻生而憾死,不可以威胁而变其操,不可以利诱而易其心。昔子闾之劫也,拟之白刃,而其心不倾;晏婴之盟也,钩以曲戟,而其志不回;不可以利害移其情矣。
夫士有忠义之行,践绳墨之节,其于平日,乃无异于众人;及至处患蹈难,而志气贞刚,然后知其殊也。譬如钟山之玉,寒岭之松,比之瓀珉梓柳,无殊也;及其烧以炉炭,三日而色润不改,处于积冰,终岁而枝叶不凋,然后知其异于他玉众木也。
故袒褐暴虎,而后勇气发焉,超腾绝坂,而后迅捷露焉;手提万钧,而后多力见焉;处难践患,而后贞勇出焉。不用干将,奚以知其锐也;不引鸟号,奚以知其劲也?劲锐之质,较然易见,犹因人获显,况乃志行难睹,曷得不因事而后明乎?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