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大质
火之性也,大寒惨凄,凝冰裂地,而炎气不为之衰;大热煊赫,焦金烁石,而炎气不为之炽者,何也?有自然之质,而寒暑不能移也。故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各抱自然之性,非可强变者也。士有忠义之性,怀真直之操,不移之质,亦如兹者也。
是以生苟背道,不以为利;死必合义,不足为害。故不趋利而逃害,不忻生而憾死,不可以威胁而变其操,不可以利诱而易其心。昔子闾之劫也,拟之白刃,而其心不倾;晏婴之盟也,钩以曲戟,而其志不回;不可以利害移其情矣。
夫士有忠义之行,践绳墨之节,其于平日,乃无异于众人;及至处患蹈难,而志气贞刚,然后知其殊也。譬如钟山之玉,寒岭之松,比之瓀珉梓柳,无殊也;及其烧以炉炭,三日而色润不改,处于积冰,终岁而枝叶不凋,然后知其异于他玉众木也。
故袒褐暴虎,而后勇气发焉,超腾绝坂,而后迅捷露焉;手提万钧,而后多力见焉;处难践患,而后贞勇出焉。不用干将,奚以知其锐也;不引鸟号,奚以知其劲也?劲锐之质,较然易见,犹因人获显,况乃志行难睹,曷得不因事而后明乎?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