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兀术施恩养秦桧 苗傅衔怨杀王渊
兀术施恩养秦桧 苗傅衔怨杀王渊
诗曰:
铮铮义不帝邦昌,一过燕山转病狂。
臣妾自南君自北,莫寻闲事到沙常。
却说那秦桧夫妻二人,自从被掳到金邦,那些同来的大臣死的死了,杀的杀了。独有秦桧再四哀求,被老狼主赶他到贺兰山边草营内,服待看马的小番。后来小番死了,他夫妻两个就流落在山下,住在一顶破牛皮帐房内。饮食全无措办。只靠王氏与这些小番们缝补缝补,洗浆洗浆,觅些来糊口。亏得那王氏生得俊俏,又有那些小番与他勾搭上了,送些牛肉羊肉与他,混帐过日。也是他命应该发迹,忽然那一日兀术坐在府中,心头闷闷不乐,即领了一众小番,骑马带箭,驾着马,牵着犬,往山前山后打围取乐。一路上,也拿了几个漳儿兔儿。刚要回府,看看来到贺兰山脚下,远远望见一个南妆妇人,慌慌张张的躲入林子里去。
兀术向前,命小番往林子里去搜检。不一会,拿出一个妇人来。兀术举眼观看,但见那妇人星眸带露,俏眼含情。那兀术本是个不贪女色的好汉,不知为什么见了这个妇人,身子却酥了半边,就叫小番:“那里来这南边妇人,且带他回府去审问。”小番一声答应,不由分说,把那妇人一把抱来,横在马上,跟了兀术一同回到王府。兀术进了内堂,唤那妇人到跟前来,问道:“你是何处人氏?因何在我北地?”那妇人便战兢兢的跪下,启一点朱唇,吐出娇滴滴的声音:“禀上大王,奴家王氏,丈夫秦桧乃宋朝状元,随着上皇圣驾到此。狼主将二帝迁往五国城去,奴家与丈夫两个流落在此。方才往树林中去拾些枯枝当柴火炊爨,不知狼主到来,多有冒犯,望乞饶恕!”兀术听了,大喜道:“连日着小番寻访秦桧,不道今于无意中得之!”正叫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兀术便叫:“娘子请起!我久闻你丈夫博学多才,正要请他做个参谋。”就令小番:“速速备马去请了秦老爷来!”小番领命而去。这里兀术就携了王氏的手,同进后房,成其好事。王氏见兀术雄壮,心中亦甚欢喜。两个恩恩爱爱,说了一回。早有小番进来报说:“秦老爷已请到了。”兀术同王氏出堂。秦桧参见了,兀术道:“卿家且请坐了。”秦桧逊道:“狼主在上,秦桧焉敢坐?”兀术道:“卿家大才,某家久慕。一向因出兵在外,不得与卿家相叙。今日偶然遇见,某家这里缺少一个参谋,正好住在府中,朝夕请救。”秦桧拜谢了。当夜就与他夫妻二人换了衣服,收拾一间书房,与他夫妻居祝每日牛酒供待,十分丰盛。王氏常常进来与兀术相叙,秦桧也眼开眼闭,只做不知。兀术又常常送些衣服金钱,与他夫妻两个,不知不觉,过了一载有余。
忽一日,兀术问道:“卿家可想回家去么?”秦桧夫妻二人道:“蒙狼主十分抬举,况臣如此受用,怎么还想回家?”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秦桧道:“若能使秦桧回去一拜祖坟,实为恩德,但是不好启齿。”兀术道:“这有何难!,但是你须要往五国城,讨了二圣的诏书,才可进得中原关口。”秦桧大喜,别了兀术,径往五国城去。那兀术与王氏二人因要分别,十分不舍。两个立誓:“若得中原,立你为贵妃。”
且说秦桧来至五国城,寻着了二帝,参拜已毕,将纸墨笔砚放下井中道:“臣秦桧要回本国,求二圣诏书。”二圣就书诏与秦桧。秦桧辞驾,回至王府与兀术说知,当日大排筵宴饯行。次日,兀术带领一众文武送他夫妻回国,三十里一营,五十里一寨,迎接秦桧夫妻安歇。在路也非止一日,看看望见潞州,小番报与兀术。
兀术请二人在帐中摆酒送别。酒毕,秦桧告辞起身,兀术道:“卿家进中原去,若得了富贵,休忘了某家!”秦桧道:“臣夫妻二人若得了好日,情愿把宋室江山送与狼主。”兀术道:“卿家果有此心,何不对天立下一誓?某家方信爱卿之真心也。”秦桧跪下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我秦桧若忘了狼主恩德,不把宋朝天下送与狼主,后患背疽而死!”兀术道:“卿家何必如此认真。卿家日后若有要紧事情,命人来通知,某家定当照应。某家今日不能远送了!”秦桧夫妻拜别上马,往潞州而来。夫妻二人来至关下,与守关军士说明。军士去报与守关总兵。总兵—一问了来历,然后放他二人进关,又差人送他往临安而来。不一日,到了临安,至午门候旨。
高宗传旨宣进金銮殿,秦桧道:“二圣有诏书与陛下。”高宗闻言,连忙接承诏书。然后秦桧朝见,高宗降旨道:“今得卿家还朝,得知二圣消息,更得一佳士,甚是可喜。况爱卿保二圣在外有年,患难不改,今封为礼部尚书之职,妻王氏封二品夫人。”秦桧谢恩退朝,就进礼部衙门上任。此是绍兴四年初秋之事也。诗曰:
高宗素志在偷安,奸佞纷纷序鸳班。
从此山河成破碎,蒙尘二帝不能还!
却说其时乃是大元帅王渊执掌重兵。那王元帅虽则年过九旬,却是忠心尽力,保扶社稷。那日升帐,聚集众将传令道:“明日乃是霜降节期,在朝诸将俱往教场祭旗,操练兵卒,不可有误!”众将领令。到了次日五鼓,各将俱到教场伺候。王渊查点诸将皆齐,只有左都督苗傅、右都督刘正彦不到。王元帅又差官催请。不一时,差官回报说:“两位都督奉旨往西山打围,不能前来伺侯。”王元帅也只得罢了。自己同众将等祭旗已毕,操演了一回兵马,把道回衙。行至众安桥,恰遇着苗、刘二人,吃得醉醺醺,带着几名家将骑马而来。二人要回避也来不及,只得下了马,低了头,立在人家门首。王渊在马上见了,吩咐:“唤他二人过来!”
二人无奈,走到王元帅马前,打躬站立。王渊道:“好大胆的匹夫!你说天子旨意,命往西山打围,为何反在此处?明明藐视本帅,难道打你不得么?”吩咐:“将这厮扯下去各打二十!”二人慌忙跪下道:“小将一时冒犯虎威,求元帅看平日之面,饶恕罢!”王渊道:“你仗着天子宠幸,侮慢大臣,本该重处,姑且饶你。若再有无礼,必要奏明天子,斩你的驴头。”王元帅将二人大骂了一场,打道自回去了。二人满面羞惭,无处申诉。苗傅道:“刘兄,不想我二人今日受这一场羞辱!且同到小弟衙门,别有话说:”二人上马,同至苗傅衙门,下马进去。
到内行坐定,苗傅道:“王渊老贼,将我们当街出丑,此恨怎消!况今岳飞已退居林下,韩世忠远在镇江,满朝之中还怕那个?我意欲点齐你我部下,杀了王渊老贼,以泄此恨,然后杀进宫中,捉了康王,不怕在朝文武不服!与兄平分天下,共享富贵,不知尊意若何?”刘正彦道:“此计甚妙!事不宜迟,出其不意,今晚约定点齐人马,俱在王渊门首会齐。不可走漏消息,误了大事!”二人商议已定,再四叮咛。
刘正彦辞了苗傅,上马回衙,暗传号令,命本部兵卒准备器械,饱食酒饭。到了三更时分,二人率领众兵,点起灯球火把,蜂拥一般来到王渊门首,呐一声喊,杀入府中。可怜王元帅不曾防备得,一门九十多口尽皆杀害,家财尽被抢劫。二人领兵转身,竟往午门而来,早有一班御林军将拦住,都被杀死,直至大殿。那些大臣太监慌忙报进宫中,高宗吓得满身发抖,惊慌无措,躲入深宫。二人又杀入宫中,恰遇着刘妃带领宫娥出来迎接。那刘妃乃是刘正彦的堂侄女,新近送与康王,康王收为正妃,见了苗傅道:“将军不可惊了圣驾!”苗、刘二人问道:“康王在那里?”
刘妃道:“将军差矣!玉渊恃功欺藐天子,众大臣多有不平者。那康王昏昧不明,亦难主宰天下,此举正合我意。你今若是拿了天子,倘四方勤王兵到,众寡不敌,深为可虞。况岳飞现在汤阴,他手下兵将十分了得,倘若闻风而来,如之奈何?依我主见,不如将康王留在宫中,逼他传位与太子。换了新君,岳飞必来朝贺,那时先将他斩了,以绝后患。然后听凭你二位作何主见,高枕无忧,天下大事俱在你二位掌握中矣!”苗、刘二贼听了此一番言语,大喜道:“此言深为有埋。”
苗傅对刘正彦道:“事成,和你平分天下。令侄女,我必封他为正宫皇后也。”刘正彦笑道:“贤侄婿,且休闲讲,料理正事要紧!”二人出宫,来到殿上坐下。吩咐家将收了王家一门尸首,将财帛分赐众人。又拨心腹家将去各衙门把守,不许闲人私自出入。假写诏书一道,说是康王传位太子,召岳飞还朝扶助社稷,去哄骗岳飞来京。
且说那尚书仆射朱胜非,见苗、刘二人如此行为,遂修书一封,悄悄差家人朱义,星夜往汤阴报知岳元帅,请他速来救驾。那岳元帅自从归乡以来,即差人到巩家庄,迎取了巩氏小姐到来与岳云完娶了,一门共享家庭之福。不意太太老病日增,服药无效,忽然归天。岳元帅悲伤哭泣,尽心葬祭,日夕哀痛,废寝忘餐,弄得骨瘦如柴。众弟兄多方劝慰,方才少进饮食。在家守孝,足迹不出门户。光阴易过,孝服已满。众弟兄皆在汤阴娶了妻小,生儿生女的往往来来,十分快活。这一日,岳爷同了众弟兄正在效外打围,忽见家将引了朱义到围场上来见岳爷,将朱胜非的书札呈上。岳爷拆开看了,吃了一大惊,连忙散围回府。细细写了回书,交与朱义道:“你回去多多拜上你家老爷,说照此书中行事。须要小心,不可泄漏!”叫家人取过二十两银子,与朱义为盘费,朱义叩谢了岳爷,自回临安报信,不表。
且说岳爷修书一封,唤过牛皋、吉青二人道:“你二人可将此书到润州去见韩元帅,然后到临安去。只消如此如此,二贼可擒矣。”牛皋道:“大哥,我们在此安安逸逸自由自在不好,管他娘什么闲事,我不去!”岳爷道:“贤弟!我岂不知。但是已曾食过君禄,天下皆知我们是朝廷的臣子。如今有难,不去救驾,后人只说我们是不忠不义之人了!你二人可快快前去。若除得苗、刘二人,圣上留你们,二位就在临安保驾便了。”牛皋道:“即是大哥要我们去,成了功也就回来,终日与众兄弟们聚会快活不好?那个要做什么官!”二人辞了岳爷,上马飞奔往润州而来。真个是:
一心忙似箭,双马走如云。
不一日,到了润州,来到帅府门首。其时韩元帅已封了成安郡王,十分威武。凡有各路文书,要先到中军衙门递了脚色手本,方得禀见。这牛皋、吉青那里晓得,走到辕门上对旗牌道:“快快通报,说我牛老爷同吉老爷,有事要见元帅。”那旗牌道:“好大来头!随你羊老爷、猪老爷,也不在我心上!”洋洋的走开去了。牛皋大怒道:“你这该死的狗头!你不去报,我就打进去!”一声吆喝,辕门外多少军士一齐喧嚷起来。正是:
未向朝中擒叛逆,忽然祸变起萧墙。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